光影岭师

光影岭师

本站主页 >> 光影岭师 >> 正文

最新新闻

[感悟]蓝色的湛江

发布日期:2015-04-22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张德明      编辑:丁小梅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原载:http://szb.gdzjdaily.com.cn/zjwb/html/2015-04/19/content_1890526.htm

  像许多本土作家一样,张颖的海洋散文也注重从颜色层面来认识湛江,认识南海。

  张颖在《三色湛江》这样道来:“湛江,在海的一方,更确切地说是在南中国海的西岸。当你沿着那条漫长的海岸线,踏着铺满金黄柔软细沙的沙滩追逐浪花前行时,当你用双手捧起一掬蔚蓝的海水时,你一定会得意地轻呼一声:‘这是太平洋的水啊!’”

  面对蓝色的海洋,张颖展开视野,将一切收揽入怀,并细细描来:“这时,你抬起头,极目远眺,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地伸向远方,海面上开满了碎琼乱玉般的雪浪花,更有一群鸥鸟追逐帆影直到天边。这时,你会觉得空气是蓝的,视线是蓝的,渔歌是蓝的,甚至那片片归帆也是蓝的。因为,它满载着蓝色大海的慷慨赠与:如硇洲杂色鲍鱼、东海岛成尺长的龙虾,至于肥蟹、石斑、银鲳、东风螺等应有尽有。于是,你驰骋想象,不,这根本就是现实,市场上摆满了海鲜,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摆上了令人馋涎欲滴、色香味俱佳的海鲜,当人们品尝这蓝色的馈赠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日子是蓝色的,那么,湛江呢,当然是蓝色的了。”

  张颖擅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海洋上的一切。她将硇洲岛比喻成“月亮宝石”,并描述说:“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硇洲岛呈圆形,十分像一颗黄中烁金的满月形宝石镶在湛蓝的大海之上。稍稍开阔一下视野,你会惊异地发现,它和东海岛之间的水域呈弯月形,仿佛在两岛之间涌动着一轮弯弯的蓝月亮,那景色的美丽令人如醉如痴,似在读着一部美丽的童话故事。”(《月亮宝石——硇洲岛》)

  她将大海比喻为一本硕大无比的书籍,令人百读不厌:“大海在我的童年是一部缤纷的童话,是一个甜美的梦;稍长,大海在我的心目中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我深情地读着这部硕大的书,也读着那些标点符号——岛屿。……位于湛江市郊的硇洲岛是我读得最熟的一个标点符号,它不是感情充沛、气势磅礴的感叹号,也不是余情未了、娇俏羞涩的逗号,更不会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的省略号,我认为它是个像月亮宝石那样漂亮的句号,镶在那部蓝色的大书上,明净而又可爱。”

  “我和小燕边走边看,兴致盎然,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当我们转身走回住所时,才发现,那一轮骄阳早已收敛了它的万丈光芒,红着脸膛,静静地、温柔地悬挂在海面上,淡淡的橙红染在碧波上,造成了色彩的奇幻与瑰丽。夕照下,薄暮中,远远近近那些千姿百态的红树林,婷婷而立,长须轻拂的古榕树和海边如林的桅杆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剪影,使人几疑置身于海国瀛洲。”(《火山岛——硇洲行草》)

  比喻修辞说法的准确运用,使张颖散文中的描述显得生动可感,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艺术性。

  《那晏湾冲浪记》也是合理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成功之作:“我们七八个人于红日初升的清晨到达了那晏湾,穿过了那片绿色植被覆盖着的平畴,看见碧波摇荡,海浪飞涌,宛如半个蓝月亮般的那晏湾就在脚下,连接着一片黄金般的沙滩,两边陡峭的石林绵延长达两公里,千姿百态,怪石嶙峋,仿如鬼斧神工造就。”“滔滔白浪呼啸着直奔礁石,卷起的浪柱达十数米高,宛如万千银蛇狂舞,又似倾冰山,倒玉柱,蔚为壮观。礁石上掩映着大片苍翠浓郁的热带雨林,更令海湾景色无双。”作者借用各种喻体来形容“海浪”这一本体,直现了其风采和精髓。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链接>>>

  张颖,祖籍江苏,出生于贵州贵阳,成长于广东。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湛江市赤坎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小说集《大写的红玫瑰》,散文集《风中蓓蕾》,剧本集《青春南半岛》,长篇报告文学《横空出世——广东世联商战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