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 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看完这 本书,我突然很羡慕小豆豆。在“巴学园”里,只有五十多位学生,没有固定的课程表,没有固定的座位,各位同学可以自己上自己喜欢的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里的老师不会强行要求学生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的只是让孩子跟随他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孩子 慢慢长大而来的。可是,自从离开了童年,接触了社会,我们开始渐渐忘记了我们曾经作为孩童时的样子,忘记了曾经自己的小小心愿……而当我们成为了家长,我 们开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把自己认为好的安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家长人生的延续;当我们成为了教育者,我们开始把自己从小接受的教学模式 灌输在学生身上,认为我们能接受的就是正确的,一直延续而来的就是最好的……于是,我们慢慢不由自主地把题目划分等级,潜意识地为学生下各种各样的标签。 于是,像小豆豆一样的学生在老师的“不喜欢”之下变得越来越孤僻。也许他们会在教育者的强迫下放弃自己的个人特质,成为了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也许他 们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生活,但在他们的老师眼中,他们已经成为了“不可救药的坏学生”。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认为孩子们的行为过于幼稚过于不像话么,为 什么长大之后的我们再也无法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曾经的我们不喜欢专制霸道的老师,不喜欢一味按照自己想法不管学生的老师,曾经的我们立志要当一个让 学生自由自在成长,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所长自己的爱好的教育者,可是为什么长大了的我们开始慢慢改变,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渐渐成为了小时候讨厌的人了?
慢慢成为大人,我们忘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不是“你要怎么做”和“不要怎么做”,不是用一种命令式的口吻去教育孩子,而是要用宽容、理解的态度,鼓 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在这同时,耐心地指导孩子,让孩子亲身感受这个世界。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更为重要。老师不能一概而论,一套教学方 式用在所有的学生身上,而是应该在了解学生性格的同时,采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一个好的老师不该用威严让学生感到害怕从而让他们听话,而 是应该让学生感到这位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想跟他们成为朋友的老师,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喜欢他们的老师。教育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顾虑的会很 多,面对的压力也来自各个方面,但是只有以生为本,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才能做回自己心目中的自己,成为让学生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