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岭师

光影岭师

本站主页 >> 光影岭师 >> 正文

最新新闻

[随笔]父母能陪伴我们走多远

发布日期:2014-11-18     来源:法政学院     作者:麦敏君      编辑:姚炜菁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当某天,父母对他们已成年的孩子说:“孩子,爸妈很爱你”的时候,孩子往往是无动于衷,甚至是有点难为情,并不会直接回答父母,对他们说:“爸妈,我也很爱你们”。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喜欢拐弯抹角,似乎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的,因为含蓄和不直接,所以我们错过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像父爱、母爱、友谊、尊重等这些无形的东西,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不代表着它们不存在。当我们把很多事情当成一种习惯之后,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去接受,把它们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习惯性地接受父母对我们的爱,习惯性地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好,习惯性地有意或无意说出一些伤害到他人的话……曾在课堂上看过一个小视频,我第一次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感触至深,脑海中浮现着的场景始终在我的人生中无法抹去,里面主要是讲一个父亲与孩子的爱与被爱的故事,却引发了我对生命、人性、爱与被爱等话题的深刻思考。那一幕画面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爸爸拉着小儿子的手在树下玩,忽然一只麻雀飞过来并迟迟不肯离去,小儿子好奇地指着麻雀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笑着对儿子说:“哦,这是麻雀”。一会儿,儿子又问:“这是什么啊!”爸爸仍笑着说:“这是麻雀”。玩了一会儿,小儿子还是问:

  “这是什么啊!”爸爸拉起小儿子的手,指向麻雀,温柔地说:“孩子,这是麻雀,一只会飞的小麻雀,明白了吗?”小儿子点点头。几十年眨眼就过去了,小儿子成大成一个年轻有为的人了,年轻的爸爸却老了。某天,老父亲和小儿子回到以前的那棵树下,老父亲坐在轮椅上发呆,小儿子在旁边看报纸。忽然一只麻雀飞过来久久不离去,以前一幕仿佛重演,只是角色已经转换。老父亲问小儿子:“这是什么啊!”小儿子看了一眼麻雀,说:“是麻雀”,然后接着继续看报纸。过了一会儿,老父亲又问儿子:“这是什么啊!”小儿子第二次看到的还是那只麻雀,沉住气说:

  “这是麻雀,是麻雀”。又过了一会儿,父亲仍问:“这是什么啊!”小儿子恼了,丢开报纸,火冒三丈地说:

  “你聋了吗?我不是说了是麻雀了吗?”这时候的老父亲低着头,像做错了的孩子似的,喃喃地说:“哦,这是麻雀”。两人陷入了好久的沉默后,老父亲忧伤地对小儿子说:“好像还记得你小时候在这棵树下,我跟你说过麻雀的故事,那时候你是多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什么啊!我一遍遍地跟你解释过是麻雀,我怎么不记得了呢?这是麻雀啊!”小儿子听了,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诚恳地对父亲说:“爸,对不起。”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随着故事情节的高涨而起伏,真心被里面的故事所触动,眼泪悄无声息地从我的眼里流下,滑过脸颊,滴在墨迹的纸张上,模糊了字迹。我是一个挺感性的人,对很多有感触的事情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当小儿子三答老父亲的时候,我对小儿子的行为感到十分寒心,父亲养育了孩子十几二十年,难道就因为父亲老了就可以伤害父亲的心了吗?对同样事情,故事中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对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小儿子后悔了,但他毕竟曾经伤了老父亲的心,父亲多少都有点伤感情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故事有很多,但这次我感触至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思考人生的大问题,激起了我对父爱母爱、人性真善美、生命价值等的思考。每个人都会老去,像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样,每个生命都有萌芽、生长、成熟、衰落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尤其是我们年迈的父母。我的父亲出生于1958年,经历了动荡的年代,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我近20个年头,20年前他们是精力充沛的青年人,20年后他们搭上了近老年人的火车,身处异地读大学的我却总是以忙碌为理由,借口放假不回家或迟点回家,一个月就打一两次电话回去,每次拨通电话后却没有什么想说的,没多久就挂了电话,每当我想起这些,心里对父母总有一种愧疚感,以后一定要常和父母通电话。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工作后的子女常常以事业为重,认为只需要满足父母物质上的基本需要就行,忽视情感支持,可年迈的父母往往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只需要子女能够抽点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只需多和他们说说话、谈谈笑。

  “树欲动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是永恒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父母能陪我们走多远,我们又能陪父母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