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都不容易,用心良苦。9月4日,上海地铁11号线,再现“童子鸡”。又是一个爸爸在车门口给孩子把尿,结果,有其他乘客过来提醒劝阻。“别这样,不好,不卫生,不文明。”结果这个乘客被孩子的爸爸暴打一顿,随后这个孩子的舅舅妈妈就把这个比赛变成了男女混合双打。男男女女,一言不合,动刀动枪。
形成对比的是,沈阳有个申女士,深谙道理:她们家太有钱了,就怕闺女学坏。所以骗闺女说,自己不是亲妈。这闺女吓得不轻,马上努力学习,学会独立,娇娇之气是消失殆尽。现在闺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幸福。申女士这下才“还魂”,告诉闺女其实自己就是她的亲妈。几十年时间过去,如今闺女都三十了,得知真相后,陷入人生的困惑。
我前几天看着这两个教育孩子的例子,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自己读高中起,再也未曾写过我父亲,今日一刻,写父亲的冲动源于一种情感的未曾改变,源于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思考。
离开家乡,步入大学两年,每日走在旁观与探索的路上,四点一线的生活,与家人的联系大多通过手机,短短几句寒暄,父亲的爱很少有更深的理解,有时父亲说话的分贝稍大,我心中厌烦感立马来了,只好说一句“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挂机后,多少有点惭愧之意。两代人的代沟,父亲的教育方式,何时理解?
申女士那句“我不是你亲妈。”,逼着闺女独立成长。家长对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有点急,有点不恰当呢?想起从小父亲对我的严格管教,自己本是叛逆,但多少转过身来却会无意识变得越来越乖,常常会看父亲眼色行事。哪怕现在,读大三,三天两头不给父亲通电话,父亲那头便会像热锅上的蚂蚁,苦苦等待。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上大学后,我们都会在同一时间寒暄几句。若某天没打电话,当再拨电话时,父亲那头必会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不给家里打电话啊?”。简单话语,我心里却时常不是滋味。或者是从小到大,父亲的教育方式早在心里生根发芽,内心早已习惯。
我从未尝试过在外过夜,假如半天不见,父亲更是采取过急“措施”,慌乱恐惧,必会把新闻上各种关于女性负面事件安在我身上,害怕恐慌。母亲哭喊着寻找,想方设法或查朋友号码,或哭诉请求。半夜不回,全家虽在父亲带领下,疲倦归家,没有人安慰父亲,他痛苦又担心。此时若有人煽风点火,说你家闺女肯定被人怎么样了,父亲竟会比小孩还易上当受骗,心乱如麻时,更是想着报警。当然,上诉情况在我身上发生次数不多,一怕事后,父亲责备唠叨;二是不忍心见到二老为我如此“哭闹不停”。
我的父亲算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传统旧社会强势观念在他那并未减少。凡是我做了令他不满意的事情,他更习惯用问责、谩骂、鄙视来表达失望。然而,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我来说,在作任何选择时,都逃避不过父亲的目光……
哪怕如今我已是大三早就不是小孩子或小女孩了,但同样没能摆脱这种命运。特别是人越大,越来发现父亲原来也是一个小孩,他变得没有安全感,时常担心我的安危,更是害怕失去我。然而,父亲啊!你给我的爱有时真的让我“透不过气”啊!
相似的隐痛很多人都有,沉在岁月底处,轻易不能打开亦无法释放,因为那痛的根源其实是爱。
爱也会伤人,曾经我以为是前辈们不会爱,在爱里埋藏了太多的自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让人痛。
爱之深,责之切。以前,我们把爱看得太无私宽广了,可事实上,爱之所以博大,是因为爱里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传达的情绪太复杂。
爱里不但有温暖、扶助、依偎和容忍,也常常掺杂了自私、排他、不容……甚至,爱里也会有“恨”,恨铁不成钢,就是爱里面的一种“恨”。
是什么在伤害人,是爱中的“恨”在伤害人。因为爱中的“恨”也是爱,所以谁也不敢深加追究,必须宽容体谅。
如果不去重视,隐痛就不会消失。我们又会以父母的模样,给下一代带去伤害。因为我们原谅了父母,也势必要求儿女以爱之名,原谅我们对他们的伤害。
一切都需要承认。当我们承认了爱之中的强制、不平等和索取,才有可能找到改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