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开始连载郭沫若长文《甲申三百年祭》。不久,毛泽东慧眼识文,把《甲申三百年祭》当作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在全党推广学习。而当时日本鬼子尚未被打跑,推翻“三座大山”也遥遥无期,但毛泽东已经把眼光投射到许多年之后了,知道抗日战争一定胜利,天下还是中共的天下,所以问题不在打仗,而是仗打胜了进城以后要不要当李自成,这才是毛泽东的魄力和眼光。伟人毕竟是伟人,我等凡夫俗子是比不了的,但是可以从中学习,汲取点营养。
我考研不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而是要再争取三年读书的时间,然后考博,将来想做点学问,立志成为一名文学史家。知道这篇讲所谓“心得”的文字,受众不多,但相信会有路人与我同行,所以,我有理由把我对考研与读书、治学的关系的一些想法拿出来,讲给他们听。
因为学习伟人的那种眼光、感受那种魄力,所以从大一第二学期决定考研以来,我就坚定相信考上研究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只是或迟或早的事(今年三月去北京复试,听到北京的孩子们讲的什么 “京城四大校”—————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他们简称“北清人师”,当时我给自己的定位就在这里),包括现在对考博士的态度也是如此,所以,考研是小事,读书是大事,将来治学是更大的事,考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顺带解决了。
从目前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来看,分为文学、理论、语言文字三大块,但是看到身边的现实状况,摇头是必然的。搞语言文字的人几乎不怎么读书,阅读量小得惊人,整天不是抱着课本死记硬背,就是在做练习题,人文素养差得很;搞文学的许多人呢,惧怕语言学,认为“文学史”才是至宝,整天像背政治一样背“文学史”,在不停构建那种虚幻的“空中楼阁”,稍好一点的还读读作品,但又沉溺在那些“风花雪月”里,矫情地掉上几滴眼泪,以为那就是“文学”。搞理论的人,整天飘飘忽忽,脚踩不到地上,像“二道贩子”一样,窥得一点西方的理论,以为是自己的东西,神乎其神地在文章里贩卖出来,用劳承万先生的话讲,就是“吓唬老百姓”。
我很早就发现这种问题了,所以一直要求自己在本科期间这三大块都能不偏废,本科之“本”,正是“基本”、“基础”的意思,中国的学问讲究“由博返约”、“以博驭专”,没有以博奠基的“专”,那就真成“砖”了。
这些都和考研没有矛盾,即便有,也是自己人为设立的。各门专业的学习相辅相成,就比如我,因为喜欢鲁迅,最后入的是现代文学的门,但从作家作品来讲,理解最深的是被划到当代文学的金庸,从自己的知识结构讲,最精华的是古代文学,从学习的上手程度讲,以中西文论为最,从最渴望学习的专业来讲,是传统的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可能我最后的“归宿”会是现代文学,会是鲁迅,但是死守着《鲁迅全集》绝对是没有出路的,要想不断地理解鲁迅,就要靠鲁迅之外的学问做支撑。
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唐弢先生,他以前为鲁迅校集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校,最后他说,鲁迅是真正的小学家。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字都用得非常讲究,这也正是鲁迅当年在日本跟章太炎学《说文》的初衷。我在读了鲁迅,又学了《说文》以后,也深有体会。在《华盖集》的《杂感》里,鲁迅说,不论爱什么,异性也好、民族也罢,都要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精神,这里要深究的是为什么鲁迅要说 “纠缠如毒蛇”,而不是“纠缠”如别的什么东西,细探字源,就会发现,“纠”的本字是去掉绞丝旁的右半边,用小篆写出来正像两条蛇或两根绳子缠绕在一起,这里似乎才可以体会到鲁迅对用字的苦心经营。
再举一个例子。我读《西厢记》,非常喜欢里面那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不解的是为什么说“户半开”,而不说“门半开”,当然有格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字,《说文》:户者,“半门也”。“户”的小篆正是“门”的左半边,所以用“户”更精确、更有味道,它直接点了后面的“半开”俩字。如果用“门”,好像表达得更明白,但那就不是诗了。
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前的人,不论以后是治经学还是治史学,都是以小学打底子,有人说钱穆的路数比较特别,是小学而文学而史学,但不特别的地方还是以小学开头的。
我认为,能把各门专业都融会贯通了,考研当然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做了很好的准备。为考研而读书,要不得,太功利,你或许能考上研究生,但绝对读不好书。其实,考研与读书,乃至治学的关系,就像是武侠小说里讲的内功与外功的关系,绝顶高手都是怀着一身玄门正宗的内功,而那些三流角色,都是用外面的花架子吓唬人。从读书到为治学做准备,就是练内功,考研只是在你人生路途中的一个对手,只要你练好了精强的内功,再选一套适合对付考研的外在招式就可以了。正如金庸《天龙八部》里写萧峰血洗聚贤庄的那一回,回目叫《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什么萧峰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就因为身上怀的都是天下最正宗的内力,什么少林寺的、丐帮的都有,到了聚贤庄,面对天下群雄,淡淡使了一套最普通不过的“太祖长拳”,就打得众人满地找牙,简直预示了后来少林寺大战时的“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考研难不难,这因人而异,关键看你练就的是什么功夫。功利色彩淡一点,眼光放远一点,魄力稍大一点,有时面对考研,真是一笑而过,不免还要回首长叹一句,“杀鸡焉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