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岭师

光影岭师

本站主页 >> 光影岭师 >> 正文

最新新闻

[散文]灰、红、绿

发布日期:2013-11-03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苏桃      编辑:姚炜菁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倘若我看到清澈见底的水就会感到透心的凉快;倘若我瞧见了猛烈燃烧的火就会感到提问的提升;倘若观看到满园结果的杨梅树就会感到唾液的增加。

  这就可以证明,大多数人由于身体的本能与后天的认知而会对某一些物品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而诗人也采取了这种方式,对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只摄取了直觉就把它写下来。这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等意象的描写大体相同。可有一些是不一样的,《天净沙·秋思》是一幅意境深远的韵味无穷的中国水墨画,而《感觉》却是一幅色彩鲜明的斑斓的印象派油画。

  一、坟墓全文共分成两部分:上一部分写的是灰色的“天、路、楼、雨”,结构上欲扬先抑;后一部分则写了分别穿着鲜红与淡绿衣服的两个孩子,与上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亮的对比。

  灰色一般代表着失落、悲惨之感,是人间背后的污浊,美饰背后的丑陋。事情的真相让诗人感到压抑。而红色呢,代表着热情与活力;绿色呢,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孩子呢,则被视为纯洁与新生的象征。

  如果按生命时间的流逝来看,那么诗人是想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预设:唯一的希望也会成为失望,孩子最后还是会进入灰色的人生,走向忧伤。这打破了世人的美梦,因为这是诗人经过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后的预设:生则死。没有莺歌燕语,没有春和景明,没有花团锦簇。一切的一切都会如同“天、雨、楼、路”那样被灰色淹没着,不会有任何出路,不必存幻想。

  如果世界真的是一场走进坟墓的游戏,那我要把这场游戏玩得尽兴。

  二、火花难道世间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孩子的出现只是为了走向坟墓,走向没有光芒的路径而存在的吗?如果希望不紧紧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生存的意义又何在呢?我想谁也不会是为了死亡而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为了寻找希望而努力地活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歌拥有空间艺术感,因而我们不单单从生命的流逝方面来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析它。世界终究会成为灰色,但世间还是会有奇迹存在的,要不就不会“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这是一场巨大的撞击,那两个穿着红绿衣服的孩子是被灰茫茫的烟雾笼罩住的凡尘中出现的奇迹。这立体的空间让我明白了在伤痛的时候还是会有希望的。但这种希望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要有独特的眼光才行。有了希望还是不够的,要奋斗,像《北京青年》里的年轻那样不惜一切地去拼搏。

  同时让我联想到了民国时期,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马克思曾说过:“新事物总会代替旧事物。”历史是不断演变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类会实现同一个梦想,走向美好的富裕的生活。因此,这两个孩子是带给人们希望的,带给人们力量的。这三种“灰”、“红”、“绿”的色彩的相撞会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火花。

  每一次的滑落,是为了更有力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