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岭师

光影岭师

本站主页 >> 光影岭师 >> 正文

最新新闻

[散文]湛师的绿

发布日期:2013-04-02     作者:邱志玲      编辑:admin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诗曰:“万物静观皆能自得”,当我努力这样做时,我发现春日的湛师处处都能成诗入画。从椰林、日晷广场、紫荆花簇的自然风光,到钟楼、图书馆、体育馆的建筑艺术,到古榕广场、雷阳牌坊的历史遗迹,乃至纤细的石子路,一景一物,满是绿的气息。

  椰林的绿韵

  椰林的绿,是一种有层次的绿。

  移步其中,满林绿野,太阳光透过椰林的缝隙倾斜下来,映衬出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层次,幻化出墨绿、青绿、淡绿的微妙色感,显得格外的亮丽、飘逸和舒畅。看那棵椰树,像一个高挑的美少女,堆起迷人的笑意,亭亭玉立于林间,在春日里轻歌曼舞。再细看那株芭蕉,明亮处呈现出浅绿透亮的色调,阴暗处是浓重的墨绿,明暗相互交织着,十分协调。

  幽静中,耳边响起碎碎鸟语,丝丝虫鸣,不远处的教学楼还传来了朗朗的书声,间或随风飘来隐约的欢笑声,再加上椰林里不时回荡的风涛声,仿佛给我送来了一曲曲悠扬的交响乐。合上双眼,阵阵清新和甘美的绿林气息烂漫于心间,此刻的我真如汉代司马相如笔下所形容“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我与椰林浑然一体,静静地息息相依。

  古榕广场幻想的绿

  古榕广场的绿,变幻无穷。

  古榕广场位于湛师校内一隅,面积并不算大,却极具特色。湛师的前身可追溯到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创办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如今这古榕广场内的“雷阳书院”石坊、石龟、《府书院记》碑文、“百年师范”印章、遗墙、青砖、和那棵棵百岁古榕,都是昔日芳华的见证。

  夜雨过后,今晨广场内的古榕、青砖、苔藓皆浸润于泽,实有如唐代王勃诗“雨去花光湿”之感。在春日柔光的投射下,这些青砖、苔藓反映出来的斑驳光影,更给这悠久意蕴,增添了多彩的形态。记得某位哲人说过:欣赏古风景致,不能靠眼睛,而要用“心眼”。我努力这样做,冥冥之中,竟觉幻觉泉涌,满地青砖变成了波光粼粼的玉湖,石龟和碑文仿若湖中航行的兰舟,石坊和遗墙成了凸起的大小岛屿,古榕和苔藓则幻化成绵亘不绝的绿林和草丛,享受着春日的柔光,随着光和影的移动,绿的浓淡,瞬息万变,仿佛频频地呼唤着绿的搏动。慢慢地,太阳散发出的透亮的光直接投射其上,蒸发着夜雨透入古榕、青砖和苔藓的水分,升腾起一层淡如薄纱的渺渺迷雾,实是一幅鲜见的奇景。悠游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闲寂的仙境,恍惚间又在梦与现实之间徘徊。

  钟楼周边的万绿

  钟楼周边的绿,是有生命灵气的绿。

  通向钟楼的是一段青枝绿叶覆盖的石阶,石阶两旁有围栏,围栏上爬满了醉人的绿,它那迎着晨曦或晚照闪烁着宝绿色的光,勾勒出娇柔新叶的漠漠影子,投在级级石阶上,也投在了我心中,留下无穷的余韵。

  钟楼是为了纪念湛师百年校庆而建,像一支笔,又似一支箭,簇拥在万绿丛中。“年年岁岁绿相似,岁岁年年绿不同”,追在朝阳初上或赶在夕阳西落之时,闲适地漫步其间,静静地聆听绿的低吟浅唱,聆听在绿的百年轮回中,湛师人留下悠长远韵,便可获得精神上的无限愉悦。

  钟楼的旁边伫立着谭平山先生的半身雕像,他双目炯炯有神,注视着湛师,注视着这片他深爱过的土地。谭平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一位坚贞的赤诚的爱国者。同时他又是一位治学济世教育者,从1910年起,曾在湛师的前身雷阳中学堂任教过7年,尤其在任校长的5年里,为粤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文脉相承做出来了巨大的贡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百年师范,薪火相传。透过这钟楼周边的万绿,我仿佛倾听到了他的声音,他的生命、他的精神就像这钟楼周边的绿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存在于一代代湛师人的心中,存在于我的心中。

  绿是湛师的生命,因为有了这些朝气蓬勃的绿,湛师才成了许多学子向往的圣地,而这些年轻的生命也正是湛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