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清个人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陈晓清任教十八载初心不改,以创新方式传授中华经典诗词,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承担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敢挑重担,争优创先
作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陈晓清敢挑重担,她带领中文系全体党员及群众以极大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认证和申硕工作中去,为党支部的发展作出贡献。在中文系全体党员、群众孜孜不倦的努力下,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7月,汉语言文学专业以首批参加认证之一的身份,通过了教育部的普通高校师范专业认证的二级专业认证。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清创先争优,她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比赛,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新颖的教学方式取得优异成绩。她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三》课程获得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参加2021年第一届全国高校教师短视频大赛获优秀创新奖;主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获校级2021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类立项;参与《文图交互理念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混合式教学》获2021年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二等奖;主讲《李清照词作赏析》获2021年雨课堂智慧教学案例活动二等奖。
守正创新,积极探索
疫情期间,每位老师时常要开展线上教学。作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线上教学的“种子”教师,陈晓清应学校、学院教学工作开展的需要,参与雨课堂线上授课与线上教学技能培训,并承担了学院部分线上教学培训的专题讲座,推动全院教师较快地适应和调整线上教学方式。
面对线上教学期间遇到的问题,如:系统崩溃、网络卡顿等,陈晓清积极创新,以发布配音ppt的方式为同学们授课,确保了课堂的正常进行。为保障学院课程进度,陈晓清积极以录播视频、截图讲解等方式来帮助其他科任老师解决线上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谈及线上教学方式与线下教学方式的区别时,陈晓清分享了自己新颖的教学方式。“因为同学们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注意力会下降,而且年轻人比较喜欢看小视频,所以线上授课时我会将上课时长调节得短一点。”陈晓清将原来九十分钟两节课的课堂分为三节课,将每节课的时长控制在三十分钟内,与线下授课相比,她更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陈晓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线上授课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永不下课”的在线沟通平台,尤其是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让学生能够及时提问,老师也能够及时收到反馈。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师生间的互动,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传承经典,笃行致远
因疫情影响需居家授课这段时间,结束一天工作后的陈晓清总会在夜深时翻开书桌上的《红楼梦》,戴上耳机,将自己所读的章节录制成音频并发布到喜马拉雅app上。她认为读书可以给人一种安静的力量,可以减少人们内心的慌乱和担忧,她希望以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式安抚同学们浮躁不安的心情,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线上授课,也希望以此让同学们感受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力量。
在一次参赛中,陈晓清接触到粤语吟诵,还结识了广东省内从事粤语吟诵研究的老师。于是她开始尝试用粤语吟诵古典诗词,并将自己的吟诵作品发布到社交平台中。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陈晓清锐意进取,积极参与了第四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并以出色的表现成功晋级广东省决赛。在决赛中,陈晓清以粤语吟诵柳永的《定风波》一词,从众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大学教师组二等奖的好成绩。陈晓清讲述自己开始尝试粤语吟诵的初衷,她提到,粤语有九声六调,是最接近唐宋时期古音的语言,恰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宋词相契合,可以帮助她更好地进行研究。同时,陈晓清也表示自己会一直支持学生参与粤语吟诵、研究粤语吟诵、传承粤语吟诵,会帮助同学们在传承经典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谈及坚守初心的动力,陈晓清轻声讲述着小时候的经历对自己的触动。“让我一直坚持的动力就是教育本身。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师应该是传递爱和温暖的,我想要成为一个有光的人,将光和温暖传递下去。”
一个人能够实现自己从小到大的理想,是何其幸运的事情,陈晓清一直这么认为。这份幸运让她在面临短时间内重新学习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设计和新教学构思时,依旧出色完成课程录制和教学报告撰写,并斩获2020年度校级优秀教学案例比赛二等奖;让她在线上教学期间以热忱之心为全院老师进行雨课堂教学技术的培训,为学院线上教学质量做出保障;还让她化身电台主播,在黑夜里诵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抚平同学们起伏动荡的情绪,给予同学们力量。而在未来,陈晓清表示自己也将继续不忘初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为使命,为教育事业奉献个人力量 。

陈晓清参加第四届“迦陵杯”诗教中国中国诗词讲解大赛

陈晓清与毕业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