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习文生活照
守一方讲台,沥血以教;燃知识之火,烛照桃李。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朱习文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任教十八年里,兢兢业业,将其全部心血倾注于教学生涯,用教学成果造就佳话;心怀学子,用小小讲台勾勒绘就知识海洋,用智慧和担当助力学生远航。
朱习文生于1977年4月,主要从事训诂学研究,2002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调至岭南师范学院,现任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要教授古代汉语、训诂学、汉语词汇史等课程。
恪尽职守潜心教学
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石。“在许多人眼中,古代汉语、训诂学、汉语词汇史等课程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喜欢这类课程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朱习文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在讲课时会观察学生们的课堂反应,若是发现有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讲,他就会反思:自己是否讲得太无趣?或是讲得很混乱?还是课堂管理不善?因此,朱习文便会及时调整讲课内容、上课方式,偶尔也会找一些不够认真的学生进行沟通。他表示,老师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对所教授的知识有深入的思考甚至研究,这样才不至于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才能让所教授的知识更加生动鲜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让学生有所收获。
当谈到教学创新和改革时,朱习文说道:“其实,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可以有很多创新,这也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主导思想,比如开展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发现式教学,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等等。”他一直在教学创新和改革方面不断做出新尝试,但仍表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努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每届学生中,都有学生逐渐喜欢或更加喜欢这些课程,还有学生立志报考相关专业学术类硕士,我都为此感到十分开心。”朱习文感慨道。
严于律己自我反省
行胜于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朱习文将严于律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十八年的教学生涯里,朱习文一直在向师德高尚、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淡泊名利的同事学习,欣赏积极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品性要得体端正。
同时,高校教师比较自由,在个人发展方面,如果要求高,压力就大,挑战性就强。当谈及如何平衡好教学与科研两者关系时,朱习文表示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既可以互相促进,也可能互相干扰。一方面,如果教学内容没有科研作支撑,可能会导致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刻,讲解不够深入,由此可见,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学。另一方面,从事科研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有的研究成果甚至不会给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朱习文深刻意识到当今大学教育的一大痛点,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反思、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在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三者间力求达到平衡。
不忘初心 用心育人
提及教学生涯的收获时,朱习文自豪地说道:“教授的学生中有考硕考博的、有考公务员的、也有当老师的,我时常会收到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不断成长的喜讯。所以对我来说,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就是我最大的收获。”面对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大的现实情况,朱习文积极落实“读说写教研创”六力型卓越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写作、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同学们有意识地提高综合能力并持之以恒,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朱习文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主动、积极地推进“为学生办实事”工作。他与同事们都努力为文学与传媒学院营造一个浓厚的考研氛围,通过开展考研宣讲会、动员会、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考研目标,鼓励学生认真备考,帮助学生解决考研及学业上的实际困难。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教育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朱习文始终秉承着立德树人、兢兢业业的教学理念无私奉献着,只为英才济济笑开颜。此外,他还赠予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大学子们一句话:“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希望你们的青春都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