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陈李茂到访马来西亚柔佛州雷州会馆
大学老师是人才培养的一线工作者,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摆渡人。作为平凡的一员,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陈李茂始终默默耕耘,兢兢业业,朴实无华。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他不仅向学生们讲授知识,还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陈李茂于2005年7月毕业留校正式开始参加工作,现为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教授、博士,主讲的选修课有《音韵学》、《诗词格律研究》、《东盟国家礼仪与民俗文化》、《粤西方言》等课程,出版了著作多部,曾被评为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多年来,经过不懈的研究,其已在《方言》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四十篇。
在科研的道路上锲而不舍
一位大学教师,往往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他们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后,又可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人才培养成效。
由于母语方言有特色,陈李茂对方言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本科期间就阅读了不少有关方言的书籍。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汉语方言,结合我校立足粤西,服务粤西的办学定位,把重点放在粤西方言上。陈李茂花了多年时间三度远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开展方言实地调查,用心调查当地濒危汉语方言雷州话。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是维系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国外雷州话与我校所在地的雷州话有诸多差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雷州话是一百多年播迁到南洋的,且在当地相对聚居,极为珍贵,可遇而不可求。雷州话在当地已经极度濒危,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会讲。抢救记录国外的雷州话刻不容缓。多年来,陈李茂一行,历经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实地拜访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所有雷州会馆,做了大量的工作。
多年来,经申请评审,其获批准主持一系列项目,包括教育部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3项。其中,其主持的国家语委语保工程项目结项时,被评为“优秀”等级。回首语保工程项目的开展,其直言,“语保工程项目的要求很严格,找到切合项目要求的发音人也很难。项目要求不仅发音人须为土生土长,还要求其父母、配偶也是土生土长的,对发音人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数量等也都有很多硬性要求,还对语保摄录所得到的音视频资料有很多的要求,且有中检、预验收、正式验收等诸多要求,时间相当紧迫......”尽管科研的过程并不总是顺风顺水,无论如何,在方言的田野里,陈李茂就像农民兄弟,在田间耕耘,勤勤恳恳,风雨不改,不辞劳苦。
在育人的田野上苦口婆心
大学老师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他们会细心留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便能及时纠正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和错误认识,保证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多个方面都能有效提高。
作为一位班主任,陈李茂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还是同学们的领航人。他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对每一位同学怀有真挚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陈李茂观察到了部分学生因环境变化和对未来规划的茫然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教导同学们,大学不是句号,而是逗号或者顿号,要审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脚踏实地,客观面对。同时,他认为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可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要珍惜时光,打好专业基础,练好基本功,积累学识。最后,陈李茂勉励同学们:踏踏实实,与时间作伴,岁月沉香。
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之地。我校是师范院校,重点面向地方培养未来基础教育教师,做好教学与科研,具有长远的意义。在一线教师的平凡岗位上,陈李茂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将勤补拙,持之以恒,埋头苦干。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陈李茂赴新加坡调查当地雷州话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陈李茂赴马来西亚调查当地雷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