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人物

师者风范

本站主页 >> 岭师人物 >> 师者风范 >> 正文

最新新闻

范培培:甘雨润桃李,以匠心换心

发布日期:2023-04-26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通讯员 吴爱味 凌紫婷      编辑:刘芷晴      审核:陈凯珍     签发:赵宇清     点击:
摄影 审核 陈凯珍
签发 赵宇清

范培培生活照.jpg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范培培生活照

“岭头昨夜秋声静,别有疏钟透。”二十载,倾丹心育桃李。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范培培以德而耕、以爱育人。她始终秉持着“以心换心”的教育理念,在三尺讲台上将知识的光与热送往孜孜不倦的求知者,以坚持与奋斗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用责任和担当助力学生扬帆远航。

范培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讲师,于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在职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2008年调入湛江师范学院,2019年攻读完中山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党支部宣传委员,讲授“现代汉语、普通话训练、诗词与人生”等课程。

保持热爱踏入教师之途

依恋追随文字符,奔赴教育书卷路。范培培在担任教师之前,想从事的是一份更加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是在本科毕业后,她却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当记者问道为何选择教育之路时,她的眼眸里散发着沉着与坚定,给出了答案:一是在青少年时期语文老师对她的影响最大,二是她自己对中文这个专业的喜爱。她真诚坦言道:“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我其实还是有很多机会去从事其他职业的,但是教师职业给我的内心带来无限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让我在这个岗位坚持了下来。”当她回忆起往事时,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角与眉梢间满是淡淡的柔,缕缕的爱。她说当面对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就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变得非常有意义,对“老师”二字承载的内涵理解也更为深刻,使她坚定了内心的选择。为了不辜负这份期待与责任,她风雨兼程、孜孜不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改进教学方式。教师的岗位上,范培培走出了自己光鲜亮丽的花路。

独特教学积累学术研究

不渝赤诚育人,不懈潜心钻研。在平时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范培培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她是学生,自己会希望老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哪些知识。同时,范培培会总结每次的教学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将其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使得讲解更加精辟透彻,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与获得知识。当谈及课后学术研究时,范培培表示,学术研究是必须保持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总会思考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去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会让我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虽然学术研究的过程是艰巨的,但她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十分重视对理论的研究。因为她认为“进一步有进一步的喜悦”,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教师职业是无价的。她选择了教师,也选择了艰辛和奉献,选择了无怨和无悔,她把一腔热血都奉献给学生和心爱的教育事业,坚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坚持教研结合,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在教师的岗位上,范培培走出了自己独特创新的花路。

良师益友规划自身未来

诠释教师职业的真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学生而言,范培培不仅仅是一名良师,同时她也是一位益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困惑的时候,范培培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们,她认为教师是种“以心换心”的职业,付出真心才可收获真心,哪怕只是简单的倾听,又或是激励,对学生来说都意义非凡。她以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她像潺潺溪水般亲切,亦如滔滔江河般激越。她用爱心和智慧,换得桃李满天。在教育事业中,她言传身教,续写人生篇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为学生奉献的快乐。此外,范培培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所规划。她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平衡好工作、学术和生活,不忘初心,负重前行。

春风化雨润桃李,奉献韶华铸师魂。她心中铭记教书育人的崇高天职,以一个个难忘的印记为人生注脚,用一个个全新的目标为学子领航。在求实、奋进、开拓的教育事业路上,她一路播种,一路付出。最后,范培培对岭南学子提出建议:找准努力的方向,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去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她也寄语学子们:“未必光芒万丈,但也要始终温暖有光。”

范培培在中山大学.jpg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范培培在中山大学

微信图片_20230419104344.jpg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范培培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