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世说新语》二则,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从此篇文章当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友谊的重视和赞扬。
那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学习就提到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口语交际课,这较好地在同一个单元当中涉及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下面一个内容的时候,有上面的内容进行一个过渡作为学习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同类型的学习和探讨。
我所选取的课例是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八中的教师孙海莉的课例——《有朋自远方来》。孙海莉老师的课例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孙海莉老师所教授的《有朋自远方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她的板书设计。孙海莉老师采用了一个大圆和小圆相组合的图形设计,串联起了本堂课的口语交际学习,她设计了很多个精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她设计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理解本堂课的重点核心内容。然后通过师生互问互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讲出结交朋友时所看重的品质。显然中间的小圆是核心的一个交友所需的品质,那就是平等的精神和友好的和谐。而在外围的大圈中,孙海莉老师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问答等方式得出了“互相帮助”“包容平等”“志同道合”“相互理解”等等。采取这样的板书设计,能够相对全面概括核心的内容。用圆形的方式,能够很好地避免割裂性地探讨交友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孙海莉老师很好地将说文解字的相关知识融入到了本堂课的教学当中。在课堂导入过后,孙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朋友”,并且对“朋”和“友”两个字的字形进行了一个探讨与研究。说文解字的教学方式为阅读教学搭建了便捷通道,这是实现文本与作者和编者对话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的实践当中,有些教师往往会脱离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可是在这节口语交际课《有朋自远方来》中,孙海莉老师很好地运用到了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他向同学们解释,“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平等的内涵。“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在握手,以表达友好的关系。以说文解字的知识进行汉字文化阐释探讨了汉字文化的底蕴,这是丰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孙海莉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有朋自远方来》,是一堂极具个人魅力的课。课上融入了朋友的不同称谓的教学,播放课前让学生录制的相关交友视频,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评价。这些教学手段都进一步为学生搭建扶手架。课上孙海莉老师以巧妙的教学设计板书和对说文解字的运用,呈现出的一堂属于她自己的一堂特色课。这些值得我们虚心学习与借鉴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