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服务地方发展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服务地方发展 >> 正文

最新新闻

[广东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巾帼力量②

发布日期:2024-04-17     来源:广东农业技术推广     编辑:曾静欣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原标题链接:农业科技推广的巾帼力量②

编者按:

在广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是铿锵玫瑰,是农田里的靓丽风景线;她们也是平凡的女性,有着柔美细腻的情怀;她们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她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为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贡献巾帼力量。本期推出两个人物专访,一位是12年专注如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曾带孩子驻扎基地做试验的李晓菲;一位是辛勤耕耘28年、要做农民致富引路人的邓彩联。

01 李晓菲:

12年专注如一

曾带孩子驻扎基地做试验

微信图片_20240416234310.jpg

她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农民眼中的好老师,家人眼中的女强人……

从多不胜数的品种中,细致选种、比对,摸索出最优栽培方法,筛选出最适宜当地的良种,再推而广之,过程虽繁复,但这却是李晓菲的日常。她的资料夹里,收集了不少农户们关注的种植问题。

试验论证、研究推广,李晓菲把所学、所研尽可能的分享给农户。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期间她带领的“轻骑兵”小队,探索总结出“四地一站一体”的 链式技术推广模式以及“高校+院所+产区推广部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五方联动发力的交流推广工作模式。

李晓菲常说:乡亲们的期盼,更是让她感受到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微信图片_20240416234325.png

“希望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减少劳动强度”

在外人看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量大且枯燥,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而李晓菲从业12年来仍专注如一。

2012年,来自甘肃的李晓菲硕士毕业,选择留在了农业大市湛江,编织她的农业振兴梦,与草帽、水鞋、农田为伴。也是这一年,开启了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生涯,此后12年间风雨无阻。

初期参与了农药的研发工作以及作物栽培方面的技术研究, 与团队合作,通过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作物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

李晓菲介绍,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晓菲逐渐转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参与完成17个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包括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应用等多项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以及互动交流等方式,并结合线上线下,向广大农技人员及种植户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艰苦,但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点苦算不了什么。”李晓菲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常常看到父辈们在田里劳作的身影,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很辛苦。希望运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户的认可就是我工作最大的成就”

一手拿笔一手拿记录本是周围人对她的固有印象。

李晓菲的资料夹里,收集了不少农户们关注的种植问题:“要规避常见的小番茄“裂果”,我该怎样做?”“玉米经常有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怎样驱虫最‘绿色’?”……

每次下乡开展技术培训,面对老乡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李晓菲都会细心记录。“他们都渴望推广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给产业带来最大致富效益。这也更是让我感受到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在同事的眼中,她还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在周围同事的记忆中,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刚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的李晓菲,举家搬迁至偏远的试验基地。“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她在种植基地穿梭,解决问题。试验基地没有宿舍,她就自己修补土砖房,一周进一次城采买生活用品。”

“很感谢我老公的支持。”据李晓菲介绍,在她带着孩子们在试验基地驻扎的三年时间里,她老公每天来回奔波在上班和回基地的路上。“回基地这段路,往东海岛方向大多都是泥头车、油罐车等重型车辆。为了能回基地帮忙照看孩子,他都是风雨无阻。”

也正是有了家人做后盾,李晓菲的农业技术推广之路一往无前。2022年是她从业以来最忙碌的一年,也是她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年。

据李晓菲回忆,那一年从八月份开始,她和同事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开启“5+2,白加黑”模式持续忙碌了三个多月,开辟试验田、整理种植样本、育苗、施肥除草、记录数据,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

“看着从全国各地收集的137个优良玉米品种,一排排茁壮成长、开花接穗、颗颗饱满,待到大会召开时,全省各地农技人员、种植户前来观摩、测产试吃、交流讨论,别提多高兴了。”当时的感觉,现在李晓菲仍记忆犹新。

“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实惠和福利”

湛江市是农业大市,近两年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及科技工作者精神更加振奋,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轻骑兵一员,李晓菲常走在基层一线,与农户、种植户交流,摸清实情。而她向农户推广良种良法,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依农时直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户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各个种植片区建立示范基地,挑选最优的品种、管用的好技术,让种植示范户以点带面,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自广东从2022年开展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以来,李晓菲负责组织 “农技乡村行,有我轻骑兵”系列技术大会及培训活动10余期。

其中,“2022第二十一届广东种业大会湛江分会场-广东冬种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022年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配套技术培训”“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栽培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累计培训线上线下人数近53万人次。

李晓菲所带领的“轻骑兵”小队,紧扣农业产业需求,探索出了“科研创新基地+农技推广基地+区域示范基地+产业发展样板基地+产区农技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四地一站一体” 链式技术推广模式,“高校+院所+产区推广部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五方联动发力的交流推广工作模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9月,李晓菲从湛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到岭南师范学院工作,主要负责“百千万工程”校地对接及技术服务工作。

今年初,广东开展千名农技特派员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暨百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建设工作,从全省“轻骑兵”人才库中选派优秀代表组建首批“百千万工程”农技特派员队伍,精准对接服务典型村。李晓菲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后,感觉身上担子更重了。”李晓菲说,“3月份,我们已经进行了摸底调研,随后会在省通知文件基础上,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扩大服务面,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周边县区。”

目前,团队总计划服务10个典型村,其中深入服务2个典型村。

三农是根基,粮食安全大于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晓菲表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想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更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未来,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更加完善,更多的农业技术能够得以普及和广泛应用,能够为农民朋友们带来更多的实惠和福利。”

02邓彩联:

辛勤耕耘28年

要做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邓彩联踏上农业技术推广之路,源自一个童梦:我要以专业技术建造一个现代化庄园,让大家可以穿上好看的裙子和皮靴耕田。在不远的将来,务农将变成一件很轻松高效的事。

28年过去,邓彩联还没有筑成这份庄园梦,但圆梦的路上一直都有她的身影。

邓彩联用28年的执着与坚持,诠释了农艺师不仅是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桥梁,更是农民致富的引路人、新农人创业的导师、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她以对农业的炽热热爱、对农民的深厚情怀、对新农事的敏锐洞察,将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来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是智能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自己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主要职责是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搬运工,将新品种新技术从科研机构搬到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最大化实现其价值。”邓彩联说。

▲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邓彩联

心怀田园梦

做农业有冲击、有干劲

“你可能很难想象,以前我们都是摸黑摘菜的。”在那个凌晨两三点就需要起床摘菜的年代,邓彩联和兄弟姐妹们在泥泞的菜田中辛勤劳作,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艰辛。然而,正是这份艰难,激发了她对未来农业的憧憬与变革的决心。“我希望有一天能够穿上皮鞋、裙子,打造现代化庄园,以远程操控的方式参与农作,彻底改变农户苦、累、穷的现状。”

1996年,邓彩联从广州市农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从化,成为市良种繁育场的一名技术员。在这里,她主要负责水稻、花生、玉米的品种试验以及常规品种选育。前期播种,中期间苗、施肥、浇水,后期收获、测产……她凡事亲力亲为,之后还要做出一份品种试验报告,平均每年要试验的品种多达到200个。

1999年调入蔬菜科后,邓彩联更是如鱼得水,她加强与科研院校和种子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和技术基础,全身心投入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肥料的试验与推广工作。据统计,邓彩联平均每年开展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不少于150个次,每个试验她都严格遵循“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的原则。

2008年,邓彩联晋升为农艺师,随后荣膺高级农艺师职称。她深知,要想为农户提供精准有效的技术服务,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农业书籍,建立了与多位农业专家的紧密联系,遇到问题随时请教,积极参与各类农业活动,主动结识业界同仁。

“日积月累,我的通讯录里头已经存了近百个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了。” 邓彩联认为这些都是宝贵的职业财富。

2022年,邓彩联成为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中的一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作为一名巾帼轻骑兵,两年来,我感受到了来自娘家人的温暖和强大,跟以前相比更自信,更有冲劲了。”邓彩联说。

截至2023年7月,邓彩联及其团队主持、参加的中央省市等各级农技推广项目有50多个,建立的示范基地2万多亩,辐射推广面积91万多亩。

辛勤耕耘28年

推技术有方法、接地气

邓彩联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辛勤耕耘28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兴农”的理念,助力农户实现增产增收,成就了无数农户的“庄园梦”。她深知农户最大的期待就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因此,她与同事们一丝不苟地筛选、试验新品种,确保每个新品种至少经过2-3年的全程跟踪观察,效果显著后才向农户推介。为了让农户直观感受新品种的优越性,她常常组织实地观摩,让农户亲眼目睹试验田的丰收景象,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信心。

邓彩联在推广工作中始终坚持“接地气”,她强调要“蹲下身子,想农户所想”。邓彩联觉得不少农户对抽象数据和复杂报告的理解有限,所以邓彩联尽量会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向农户传授新技术,使复杂的农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她鼓励农户进行新旧品种对比种植,通过直观的产量对比,促使农户主动接受新品种。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新品种如春风吹拂,迅速在从化周边落地生根,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面对农业生产的诸多不确定性,邓彩联始终坚守在一线,成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的坚强后盾。她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一旦有寒潮、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预警,她会立即通知农户采取防范措施,如寒潮前给作物覆盖薄膜、暴风雨前加固棚架等。

2020年夏天,鳌头镇遭遇特大暴雨。“大雨倾盆而下,泡在雨水里的稻子蔫巴巴的,不少还出现了倒伏的状况。”邓彩联第一时间冲进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排水,协调保险公司理赔,为受灾农田量身定制病虫害防治方案,并用镜头记录下灾情,为后续研究与预防保留宝贵资料。

今年初,广东各农业部门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统筹下,从全省“轻骑兵”人才库中选派优秀代表组建首批“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精准对接服务典型村。邓彩联也是其中的一员。

“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后,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邓彩联说,作为一个老农技员,就要发挥好带头的作用。

从业28载,邓彩连带头组建的“从化区巾帼助农服务队”,带领技术团队进村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详尽地讲解各种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技术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共培训学员13500多人次,下乡技术指导800多次,惠及群众20多万人次,为群众实现产业兴旺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指导新农人创业

做研究有耐心、肯钻研

“我观察到,越来越多80、90后纷纷投入到农业事业中来,以他们为代表的‘新农人’不仅富有激情,而且信息灵通、善于学习,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邓彩联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邓彩联聊起了她曾为一位打算回家办果园的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市场调研支持,“在前期市场调研阶段他就联系了我,希望了解从化的农业政策以及水稻、蔬菜和各类水果的种植情况。”邓彩联认为,未来或许会涌现更多计划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希望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政策解读及种植建议,帮助他们找准市场定位、规避风险。”

近年,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在引导农户盘活冬闲田,而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冬季作物是理想的方案。承建罗洞工匠小镇的公司就响应号召开展了50亩冬小麦的种植,一来利用冬闲田增加粮食产量,二来可以打造乡村观赏田。

据统计,邓彩联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田间试验100多个,引进试验农作物新优品种1500多个次、新技术10多项,筛选出可推广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示范推广新优品种200多个次、新技术20多个次。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户收入,还美化了乡村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邓彩联还积极投身于农业标准化建设,主持或主要参与制(修)订广州市地方标准18项,为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她还参与了广东省品审品种丹红3号南瓜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并主编了农村实用教材《蔬菜》,参编了《广州市蔬菜品种誌(2015)》,发表了科研论文24篇,为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