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4月30日,在“双百行动”行动推动下,斗门区教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科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学校与斗门区深度合作,通过校地协同模式破解教师科研难题,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活动由斗门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卓森主持,学校科学教育系主任周小燕作专题分享。来自斗门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小学科学等学科共100多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参加培训。斗门区教育局党工委委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尧国军出席活动并强调:“课题研究是教师将教学智慧转化为理论成果的重要桥梁,更是提升课堂质效的关键路径。”
周小燕讲座干货满满,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讲座围绕“科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与撰写论文”展开,内容丰富且实用。
周小燕首先阐述了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从教师发展逻辑、国家政策支持、教师自身发展等角度,引用英国教育学家斯腾豪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等的观点,强调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重要性。接着,她讲解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她指出,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选题是关键环节。选题要聚焦真实性教学问题,结合社会和学科热点、国家政策、地方特色,且具有可操作性。她从课程、教学、学生、教师、评价五个层面列举了具体的选题方向,并通过实际案例,如“基于海洋文化的航海模型校本课程开发”“人工智能在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等,说明如何将地方特色与热点理念融入选题。
在论文撰写环节,周小燕介绍了教研论文的类型,包括应用型、原理型、随笔型,并分别举例说明。她强调,论文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和可读性。
关于研究方法,她重点介绍了经验总结法、前后侧对照实验法、平行控制法、量化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她通过“应用科学史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虚拟实验教学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等案例,详细说明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此外,她还讲解了论文的格式规范要求,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分享了投稿渠道和注意事项。
尧国军在总结中强调:“本次培训建立起高校智库与一线教师的直通渠道,未来将通过课题共研、论文指导、资源共享等机制,培育本土科研骨干力量。”据悉,斗门区已与学校达成常态化合作意向。当理论与实践深度相拥,当高校智慧与地方特色激情碰撞,一幅“百校联百县,科教兴百业”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学校教育的提质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