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要闻

岭师要闻

本站主页 >> 岭师要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学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精神进课堂”

发布日期:2015-04-08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李凯伦 周凤霞      编辑:姚炜菁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劳承万教授发言

  岭师新闻中心讯:近日,学校在第三教学楼人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中国文化精神进课堂”专题研讨会,对劳承万教授创办“康德-牟宗三研究所”、开设“中西文化精神”课程的成效进行总结研讨。学校罗海鸥院长、刘周堂副院长、黄钢副院长,院长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人文学院、思政部、通识教育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人文学院班子成员、有关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黄钢副院长主持。

  研讨会开始前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由劳承万教授亲自向现场师生代表赠送其编著的《钱穆论中西文化精神》一书。会议正式开始,劳先生首先作了发言。他引用了90年前梁启超对当时高等教育的批判,即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变成一种“知识杂货店”,要突破这个“知识杂货店”,关键是引导学生“尊德性、道问学”,让知识转化为智慧、成为创造。劳教授还指出,21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这种环境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大学任重道远,而开设“中西文化精神”课程,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课堂,引导广大学生研读中国典籍,对当下的大学生变化气质、提升境界、长进智慧都有重要作用。劳教授还以具体的教学例子,指出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反省、升华,真正积极而深刻地影响学生。

  在研讨中,刘周堂副院长指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今背景下为大学生传授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很有必要。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坚持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高尚道德,成为社会良好风尚的引领者。唐有伯教授认为,文化无优劣,但各有特点,既要避免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也要固守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根”,从基础抓起,从“根”抓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学习。宋立民教授、何增光教授、陈东英教授和蓝国桥博士,以及人文学院孟易桦、高逸同学等在会上分别作了发言,表达了对劳教授为实现中国文化精神进课堂组织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教学由衷敬佩,对开展中华文化原典研读、加强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积极意义作用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罗海鸥院长最后作总结讲话。罗院长从“为什么要开设‘中西文化精神’这门课程”、“如何开这门课”、“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三个方面谈了看法。罗院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与科技相融并进,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和引领社会的人才。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使命之一,特别是作为教育“母机”的师范院校,更应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精神进课堂”,改变当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了解不够、体悟不足的状况。

  罗院长指出,人文课程重在修己,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它不是简单地为了增加中国文化知识,最根本的是要陶养中国文化精神,将“知识杂货店”转化为文化气场、智慧殿堂、精神家园,让学生在其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长进智慧。真正的“教”意味着让学生自觉去学、自主去学、不知疲倦地学,让他们真正爱上这门课程,“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给人以引端用力之要”,劳承万先生从中国文化最根基性的原典读起,追根求本地研究、教学,融入其丰富的人生体悟和精深的学思见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和教学。罗院长强调,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文课或通识课,一定是以高水平的研究为基础的,是教师的教学、研究、创作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他号召广大师生要学习劳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坚守与弘扬师道;要总结推广劳先生的治学和教学方法,开出更多高水平的人文课程,带动全校的课程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这一根本目标。

  学校聘请著名学者劳承万教授成立“康德-牟宗三研究所”以来,四年里劳承万教授把教学、研究、出版和生活融为一体,开设了“中西文化精神”的高水平人文课程, 还编写出版了四本国学参考读本《牟宗三论中西哲学形态》、《四书与孝经直解》、《国学导读精要与周易本义》、《钱穆论中西文化精神(附梁漱溟论中西文化形态)》和两本专著《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中西文化形态论》,发表了13篇高水平论文,包括在《清华大学学报》连发三篇高水平论文,还获得国家图书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在学校掀起了一个学习、传承中国文化的小高潮。

   

  罗海鸥院长总结讲话

  

  合影

链接:

罗海鸥院长:大学人文课程如何上——在“中国文化精神进课堂”研讨会上的讲话www.lingnan.edu.cn/content.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