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要闻

岭师要闻

本站主页 >> 岭师要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罗海鸥院长:边缘的坚守与创造

发布日期:2015-01-07     来源:院长办公室     作者:罗海鸥      编辑:姚炜菁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岭南师院不知举办过多少次庆典,本次庆典活动却非同寻常。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这么多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校友和师生,与大家一起,共同回顾我校百年又十的师范教育历程,真是感慨万千!这110年我们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多少内忧外患、血雨风霜,在无数的挑战与危难中经受严峻考验,涅槃重生。

  岭南师范学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期间,既有深浅长短,也有起伏曲直,但她总在边缘中坚守与创造,总在坚强地向前发展。为此,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一种讲不完的喜悦。

  一、师道的坚守与弘扬

  中国高等教育的总纲领和最高信仰,是“大学之道”,即学校图书馆外墙顶端镌刻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也是师道的本原。

  师道的坚守和弘扬,首先,是指一代又一代的岭师人,一直在坚守着、弘扬着大学之道。今天,具体而言之,就是努力践行着“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办学理念。其次,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师道,以及对学校前身雷阳书院陈乔森老山长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陈先生所撰写的这一名联,不仅是雷阳书院的宗旨使命和高远抱负,而且是岭南师院为师者一生所应有的远大抱负和师道追求。

  在百又十年的漫长办学历程当中,岭南师院不乏大义担当、卓然有成的师者。远的不说,就说我来岭南师院工作后所了解的岭师人吧。年老一辈,他们风雨人生、历经坎坷,但不失信念,不丧尊严,把人生的曲折与生命的坎坷,融汇升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铸就了他们那代学人的若干时代特征。他们“忧思”之深,“择术”之慎,坚守之固,让我深深感佩。比如著名学者劳承万教授几十年如一日,视学术为生命、育人为使命,除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外,对中国学科形态的深层耕耘,对中西文化之大别乃至中国文化危机的批判精神等均作出原创性的成果,其专著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如今年近八旬,他仍奋斗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前沿,仅最近一年,就出版了一本45万字《中西文化形态论》专著,还在《清华大学学报》上连续发表三篇文章,而且都是以头篇的突出位置刊出。这在中国大学教授中实属不多见。还有乐茂华教授,他关于fond—Baker的数学研究成果一直处在国内前沿,是一个国内有影响的数学家;刘海涛教授,被誉为 “中国小小说教育第一人”,曾担任中国写作学会第五、六、七届副会长,其所授课程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论专家李方教授,从华南师范大学调到我校十几年,育人著述,默默耕耘,其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

  中青年一代,曾在国内名校深造或畅游域外求学,仅现有220多位博士中就有不少人是留学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回来的。他们视野宽、学位高、悟性足;他们朝气蓬勃、血气方刚,不忘中国人身份,不追时髦,不恋大城市,主动选择我校,把他乡当作故乡,不以身处边缘地带、一般地方院校为意,坚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训;他们埋头苦干,以开拓创新、甘于奉献为荣,其所肩负和传承的师道,虽略异于年老一代,但均有坚守的勇气和弘扬的志向。两代人之共同处于边缘地带,共同站在一般省属院校庄严的三尺讲台上。虽“山低水浅”,但他们有共同的师道和文化理想。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是充满艰辛而不乏荣光的道路。譬如学校一级学科带头人王胜和邓圣福,都是刚到不惑之年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归博士。王胜教授现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毕业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邓圣福博士,来校工作三年来,共上了六门课,带着青年教师、博士开讨论班,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他除了在国际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14篇论文以外,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广东省南粤科技创新论文竞赛一等奖。以他们为代表的中青年教师群体,是我校的希望所在。ji

  除此以外,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把自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人才培养或管理服务上的普通教师、领导干部和后勤员工。他们把自己的爱,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无私地奉献给了青年学生,奉献给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一代代岭师人在边缘中坚守与创造。他们坚守的是寂寞与宁静,远离的是喧嚣与躁动;创造的是精神与品格,舍去的是功名与利禄。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人格学问,给后人以诸多启示。一是师道之庄严,在于勤教力学,立己树人。既要用情用心用力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为社会树立新风。二是大学之大,不大在学校,也不大在地方,而大在精神,大在学问。三是坚守在边缘,同样可以创造。我为我校教师在边缘中坚守、在平凡中创造的“在野学术”而骄傲,也为这些“边缘人”而自豪。其实,当年歌德就是“边缘人”。他就不愿在柏林,而在魏玛度过一生,最终凭一己之力,把魏玛打造成一座四面大师汇集八方来朝的文化圣城。钱钟书曾说过一句很鼓励“边缘人”的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段“素心”之论,我认为,可以作为激励我校教师在边缘中坚守与创造的座右铭。

  二、学子的志气与修为

  正因有一届又一届领导干部的艰辛劳作、励精图治,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勤教力学、立己树人,我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仅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培养了超过13万名的学子,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身处各地的广大学子,抱持奋发有为、建树新风、爱校荣校的优良传统,在社会大舞台上驰骋拼搏,以出色的业绩传承与弘扬着岭南师道,彰显了岭师学子的志气与修为,激励着在校学子积极进取。

  他们中,有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第一个跟外国人尤其是跟美国人打赢官司的我国知名涉外律师何培华,他是我校78级外语专业毕业,后来考取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港澳校友分会会长蓝瑞明校友,他曾担任香港青年庆祝香港回归游行活动的总指挥;还有在广州市30多家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去年收入最高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的袁志敏和李南京,都是我校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有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教学发展部主任林伟校友,在深圳这个人才济济的大特区,他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优秀教师,成为教授级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最近他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们还有不少这样优秀的校友。

  更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我校培养了一大批长期扎根在农村基层尤其是粤西农村基层的教师和公务员,光是在粤西任教的中小学正副校长校友就有492位,特级教师55位。进入新世纪后,我校先后有15名毕业生立志志愿到西藏林芝从事基础教育事业,占全省高校援藏毕业生的70%。“这一生中为墨脱的教育贡献,百年后,我死而无憾。”这是张恩校友在日志里写下的感人至深的话语。2004年,他毕业时毅然选择到林芝最穷的地方——墨脱县支教,原因是“那里实在太缺老师了。”我们应该为这些长期在农村和基层等“边缘”中坚守,在平凡中创造的岭师人表示特别的关注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令我感动的还有,许多校友事业有成后,尽己所能热心捐资支持母校建设和发展。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刚成立不久,袁志敏、李南京、陈国富、黄志森、梁水泽、何培华、卜向杰、黄刚等众多校友就纷纷捐款捐物,累计折合人民币超过400万元。其他校友也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母校发展。校友们的感恩回馈与无私奉献,是其爱校荣校的生动体现,也是激励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

  三、氛围的凝聚与营造

  办大学,最重要的是办个氛围。尤其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一个能净化心灵的优美校园环境,对转变学生气质、陶冶学生情操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近五年着力于打造一个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校园建设从绿化到美化再到文化,实现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 景在哪里,人文在哪里,教育也在哪里。让学生们在怡情养性的环境氛围下读书生活,时时处处铭记前人或时贤教诲,懂得感恩,寻找自信,这种来源于生活的“不言之教”远比说教的效果好。

  今天的岭南师范学院,已拥有被专家学者誉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教化功能凸现“的校园环境氛围。岭师校园,现在是“一湖一园一校”(瑞云湖公园、寸金桥公园毗邻学校),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优美校园环境。校园已是“绿树成荫、香飘四季、花不间断、文化品位、师范特色”的南方园林学府,而且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每一个景点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拙至美,充满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而且许多景点皆由校友捐建。

  这种氛围,既与湛江空气质量全国第二、广东第一的碧海蓝天相依托,也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滨城市相融合,更与本校百分之六七十的老师住在校内,师生有更多教学相长的交流机会和融洽关系相得益彰。因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岭南师范学院是适合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家园,是广大校友永远眷恋的精神故乡。

  四、八方的厚爱与相助

  岭南师院在她漫长的历史当中,始终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当年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就曾来过这里视察;还有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副省长陈云贤,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