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要闻

岭师要闻

本站主页 >> 岭师要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第二届岭南高教发展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2014-12-17     来源:教育研究院     作者:陈金圣      编辑:梁燕玲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论坛现场

  12月7-8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岭南师范学院主办,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岭南高教发展高端论坛“大学文化的使命与建构”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教育研究院、《新华文摘》杂志社等省内外高等院校与学术机构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收到论文32篇。

  7日上午,与会代表首先参观了优美的校园,罗海鸥院长结合此次会议主题亲自向代表们介绍了我校最近几年校园文化建设从绿化-美化-文化的具体做法,代表们看到我校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与校园景观建设深度融合,营造了一流的育人环境,赞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

  开幕式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耀荣主持。罗海鸥院长在致辞中,从我校的新校名阐述了“岭南”一词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出大学需要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中国大学应努力建构起具有本土气息的大学文化。接着,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致开幕辞,卢院长阐述了大学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大学文化建构策略的构想,并对大学文化的建设前景作了展望。

  然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教授作了题为《大学文化建设:坚守传统与善待大学》的主题报告。张教授从一个小故事和个人的一点感受谈起,沿着中世纪大学、我国古代大学、德国现代大学、战后美国大学的大学史线索,阐述了以自由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和超越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传统,以及大学精神传统在现代社会为工具理性主义文化所包围的现代境遇;对于我国大学缺乏大学精神的问题,张教授从当下的大学乱象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予以分析,提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维系好大学的核心价值;关于如何重塑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的论题,张教授从大学的精准定性与定位、大学精神传统的守望、时代精神精华的注入以及社会对大学的善待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对策建言。《新华文摘》杂志社张学文副编审在《大学文化建设实质是对大学精神的重审》的主题报告中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大学精神的重审;若横向比较,中西方大学各有其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渊源;书院文化应成为我国大学的重要文化渊源,民国大学群体亦为本土大学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典范;但大学在发展,大学文化亦应如此,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需要批判目前的浅薄文化、官员文化、媚俗文化,需要在大学的主体交往中建构和强化大学的主体精神,超越传统的中庸文化,倡导大学的协同文化。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由中医的启示论述了教育的人文道理。他首先提出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两种思维范式和行动模式:“科学真理”型和“人文道理”型,并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必须以“人文道理”为根基和源泉,回归“人”、“生命”和“生活”的本性,从人文科学的独特性、教育的人文性、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以及人文学科强调个体体悟的特质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阐述。复旦大学林荣日教授探讨了大陆大学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指出:缺乏学术自由的风气、知识分子良知与责任感的缺失、行政权力的运行取向、大学中人创新素养的缺乏、大学与外部政府、社会间关系的不够顺畅、大学教育理念的单一和办学体制的僵化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的发展困境,而其出路则包括:从“教育之外”来改革教育、大学领导管理体制的革新、大学内部权力的结构性调整、教授治学制度的落实、师生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高校组织管理的改革及多样化、大学公办私营化。

  下午论坛分两个会场进行了讨论。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广东省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李方院长从过程教育的视角探讨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华南师大刘志文教授从中国文化基因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问题,深圳大学肖海涛教授回顾了近十年来我国大学文化的研究,暨南大学方丽研究员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大学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和出路,广东培正学院肖新生教授对大学文化使命与功能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岭南师范学院统战部部长陈恕平论述了对大学宣传领域中的文化育人议题,其他学者亦围绕大学的创新文化、评教文化、管理文化、文化资本、职业文化及大学精神的重构等核心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在报告后的自由交流阶段,学者们亦就大学文化的议题展开了自由的对话,思想的交锋和争鸣极大地活跃了论坛的学术氛围。

  8日上午,卢晓中教授和罗海鸥研究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卢晓中教授论述了高校质量文化的建构问题,他强调高校的质量保障不仅应由制度上的设计,还需有文化上的保障。质量文化不仅是对高校质量的柔性约束,而且是防止高校在追求卓越中失去灵魂的重要保障。从质量文化的角度看,高校应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奉行“绿色gdp”的高校质量发展观。至于高校质量文化的建构路向,卢教授强调,高校的质量文化当彰显以人为本原则、围绕师生发展的核心来建构,当体现宽松自由和宁静致远,当体现个性创新和“刚柔并济”,当“内修外塑”相结合,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努力。罗海鸥院长则选取了大学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校园为话题,通过对北大校徽和哥伦比亚大学校内雕塑的解读,以及对岭南师范学院校内诸多景观的介绍,阐释了校园景观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校园的特定内涵,并由此总结了“景在哪里,人文在那里,教育也在那里”的校园景观建设理念。

  最后,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志文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参会人员方面,本次论坛体现出了规格高、范围广的特点;报告内容方面,体现了与会者对大学文化传统的理性认识、对大学文化现状与现实的全面把握以及对大学文化内涵与机理的深刻揭示。刘秘书长还表示,论坛主办方岭南师范学院从校长到中青年教师共提交了八篇论文,可谓是一种“浸入式”的参与,令人印象深刻,并对参加本次论坛的省外专家张应强教授、林荣日教授、张学文博士以及省内领导和嘉宾和会议主办、承办方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罗海鸥院长作主题报告

  

  张耀荣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卢晓中教授做主题报告

  

  参观校园

  

  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