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现场

罗海鸥院长致辞
近日,吉林大学、暨南大学、湛江师范学院三校(人)文学院跨学科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三校及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近60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刘惠卿院长主持。
学校罗海鸥院长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罗院长从“位置优,历史长,规模大,质量高,交流广,校园美”几方面向远道而来的嘉宾介绍了我校办学的历史、现状、特色及成就。致辞中,罗院长坦陈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难题,指出我校学科建设需要更大的创新力度。他表示,学科建设要取得成效,不仅需要旗帜型人物,还离不开跨学科研讨和整合,此次三校举行跨学科论坛,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吉林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成员,博士生导师刘中树教授在致辞中,就如何审视当下的华文文学创作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并对跨学科高端论坛能在湛江师范学院举行表示由衷的高兴,热烈地期盼和祝福论坛能成功圆满。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在致辞中激动地表示,她十分喜欢我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肯定了我校学子的古典文化素养。作为跨学科论坛的先驱,饶教授深情地回忆了在暨南大学建设博士点的亲身经历,追溯了她发起跨学科论坛的过程。她认为跨学科论坛的举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各个学科既保有自身的内涵,又获得了与相关学科互相交叉的研究点,是学术交流碰撞的绝好机会。
学校党委刘海涛副书记在开幕式中代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致辞,他追溯了我校中文专业在经历了几代学人的努力下,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成果丰硕,同时,他也热切盼望各位同行学者继续支持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学科的边界和学术的边界”、“中国文学一体化和现代文学规范化问题”几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两场研讨分别由王列耀教授和陈云龙教授、李新灿教授和杨匡汉教授主持。
研讨中,刘中树教授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问题首先发言。他指出,应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置于新世纪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考量,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大学和教师这两个主体。大学是文化大发展的人才库、思想库,而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方向,崇高的人生信仰,科学的方法论,高尚的道德,非凡的人格魅力,成熟的心理素养等素质,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呼唤的人才。饶芃子教授围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言,她指出,学科建设需要上下一齐共同去做,学科发展在大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个学校的升降浮沉甚至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教师们必须出有创意、有质量的学术成果;不管是学科建设还是学术研究,必须注重问题意识和“过程史研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人文学部学部长张福贵教授就“学科的边界和学术的边界”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学校高度专业化,学科高度细分化,导致目前的学术研究和当下的教育学术体系间的矛盾与冲突;跨学科能促使学科知识的互补和丰富,但需要进入一个境界,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促使某一种新的学科的出现;跨学科能产生新的学科点也会对个人的学术有所提高。阎开振教授就“中国文学的一体化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作主题发言,他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既显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一体化,也出现了现当代文学学科名称的混乱,现当代文学概念需要规范;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一体化,也必需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严格遵循古典学术规范。
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列耀院长对研讨会主题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并对此次跨学科高端论坛作了总结陈词。

刘海涛副书记致辞

吉林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成员,博士生导师刘中树教授致辞

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致辞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学部长张福贵教授发言

我校人文学院阎开振教授发言

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列耀院长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