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湛师新闻中心讯 11月26-27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两岸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这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湛江师范学院和台中教育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东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所高校和不同单位的两岸近70位专家教授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进展”、“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前沿问题”、“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审视”等议题展开。
我校党委副书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涛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罗海鸥院长在致辞中概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情况和我校教育学学科近年来建设成绩,认为本次论坛举办是贯彻落实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行动体现,是两岸专家学者研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创新、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对推进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张廷凯副理事长致辞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是中国教育学会持续关注的问题,也是海峡两岸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绕不开的话题,需要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发展的现实中加以审视,论坛为海峡两岸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台中教育大学侯祯塘副校长致辞说,培养好的师资,是引导教育进步的标志,并在论坛上围绕“精致师资培育机制实验方案—六年一贯师资培养模式的成果效益与前瞻”的主题,着重介绍了台中教育大学师资培育的概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规划和实践经验。
在论坛开展的三场主题发言中,共有12位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教授以湛台高校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两岸协同培育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课程规划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从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育状况的调查出发,提出了师范生教育的课程结构及毕业生需要提高的能力和社会定位;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着重分析了教师的同情心及其培育;浙江师范大学眭依凡教授也就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做了实践性知识研究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王凌教授做了贫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问题;台湾学者何慧群、高新建两位教授从教育工具技术、课程联接方面提出了对教师教育课程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张传遂教授则做了培养“五会型”教师课程设计的思考;在课程实践层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长王乐夫教授介绍了该校在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教务处处长程可拉教授作了“加快培养体系改革,打造未来优质师资——基于合作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报告。
随后的两场分组论坛中,高等教育出版社肖冬民分社长就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谈了自己的认识;河南大学的林德全教授对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时代背景与基本范畴做了发言,以及我校党委副书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涛教授、李方教授等12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大家进行了讨论。
随后进行的闭幕式上各小组代表分别做了小组发言的总结,罗海鸥院长在闭幕式上总结了这次论坛具有选题好、热情高、视野宽、高论多、收获丰、感情深等六个特点。最后论坛在罗院长的致谢中圆满成功。

罗海鸥院长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张廷凯副理事长致辞

台中教育大学侯祯塘副校长致辞

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向明教授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眭依凡教授发言
(摄影:崔啸、李帅帅;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黄婷、丁小梅、古丽飞、吴梓明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