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场
湛师新闻网5月19日讯 16日上午,我校在三号会议室召开校地合作年度工作会议,总结2011年工作进展,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学校校地合作委员会领导梁英书记、李江凌副院长及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梁英书记主持。
李江凌副院长首先就2011年校地合作进展作了总结分析。他指出,过去一年来,全校各单位围绕学校提出的校地合作工作目标、思路,抓住重点,多措并举,拓宽渠道,主动参与,发挥优势,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经济、政研等方面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学校与粤西地区5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缔结“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开展省、市各类教师培训达5100多人次;全年获得横向项目41项,项目经费211万元(到位198万元),申请专利成果38项(其中学生专利29项),学校成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事业单位”和“湛江市软件研发中心”;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开展东海人龙舞、雷州石狗、吴川飘色等“湛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品研创、文化建设和文艺演出活动,为湛江市1000多名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与湛江港中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湛江金岭糖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申报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与广州、东莞、惠州、海口、湛江等地知名酒店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从业资格证书、信息能力提升等多项技能培训2700多人;积极参与湛江市工业经济、国有资产管理等“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20多位教师被聘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顾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李副院长也剖析了当前校地合作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校地合作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各单位之间态度冷热不均、进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校地合作与各单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校地合作团队还未真正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等。
结合学校今年工作安排及校地合作实际,李副院长强调要乘势而上,继续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努力适应新环境、掌握新信息、立足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关键要做到几点:一是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成就感和紧迫感;二是练好内功,突出特色,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宣传,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四是调整机构,完善机制,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的内在动力;五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校地合作新局面。
会上,校地合作委员会科技分会、文化分会以及教育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四个单位(机构)的负责同志交流汇报了开展校地合作的思路、成果和体会。大家纷纷表示,校地合作工作的不断深入,打破了以往“闭门办学”的状况,为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资源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注入了强劲动力。
梁英书记对各单位在过去一年为推进校地合作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感谢和赞赏,并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坚定工作信心,做到持之以恒。校地合作工作的推进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结合学校当前的实际,充分发挥智力、信息和人才优势,履行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使校地合作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二是坚持现实需求,做到力所能及。校地合作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立足于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势、学科类别、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做到力所能及,量力而行。三是坚持不断拓展,做到有声有色。正在开展的校地合作项目要不断完善和拓展,尚未启动的项目要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上继续深化和延伸,实现我校校地合作的大格局、大突破、大发展。同时,各单位及教职员工要平衡好本职工作与校地合作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协调有力,切实推动本职工作与校地合作的“双丰收”。

梁英书记讲话

李江凌副院长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