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年3月,广东省黄华华省长慰问广东对口援建人员时与邵景伴亲切握手。

2009
年9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与邵景伴(四排右三)所在的佛山援建队合照。
2008年7月,刚从我校毕业的邵景伴同学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年迈的父母,毅然走进了“西部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的行列,开始了自己梦的旅程。经过800多个昼夜的付出和期盼,邵景伴终于看到了援建者用汗水和心血雕刻的“世外桃源”——一个全新的汶川。在真诚付出的青春与汗水中,邵景伴收获的是他人生的历练与知识的财富,获得了“阿坝州优秀青年志愿者”、“汶川县优秀青年志愿者”、“汶川县劳动模范”、“汶川县优秀共产党员”、“汶川县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
◎梦的源起
2008年初,邵景伴作为我校体育科学学院04运动训练2班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与其它同学一样,正在为自己的毕业和工作奔忙着。5·12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报道从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传遍校园,大地震给震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灾害突如其来,看到令人震撼的场面和当地群众生产自救的情景,邵景伴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这个即将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有些按捺不住了。那一段时间,他经常梦见自己背上了行囊,与其它志愿者一样来到震区参与重建工作……
2008年6月,共青团中央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总体部署,面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招募抗震救灾志愿者的号召,邵景伴决心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去灾区当志愿者,谁来照顾年迈的父母?辛辛苦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他们更多的希望是儿子大学毕业后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为了消除顾虑,邵景伴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端传来父母纯朴的话语:“全国都在抗震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已经长大了,家里支持你!”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感,让邵景伴毫不犹豫地向学校递交了报名表参加抗震救灾志愿者的选拔。
经过学校筛选、心理鉴定、体检等一系列测试之后,邵景伴顺利成为大学生西部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2008年7月12日,在短促的培训后,他和战友带着梦想与激情、责任与期望奔赴汶川这片惨遭劫难的土地,分配到汶川县水磨镇开展救灾工作。
◎梦的征程
2008年7月15日下午,邵景伴到达工作的驻地水磨镇人民政府。一排排蓝色的救灾帐篷住着惨遭劫难的群众,其中,有一顶帐篷门口立着“中共汶川县水磨镇委员会、汶川县水磨镇人民政府”两块牌匾,里面摆放着几台台式电脑和一台复印机,这就是镇政府的办公室。2008年7月16日起,邵景伴在水磨镇正式开始了他的工作。水磨全镇有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约2万人口,是整个汶川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阿坝州工业园区,灾后重建工作是重中之重。邵景伴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