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
老师们、同志们:
刚才人文学院谢应明同志介绍了人文学院实施课堂礼仪的情况,学校党委梁英书记又以生动的故事说明了许多小事中都蕴涵着大道理,与人们成长成才,甚至与人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以此证明实施课堂礼仪等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礼仪确实是件小事,并且从小学即已开始操习,我们大学为何还要如此重视?就在于它事虽小而意义重大。中小学生只知道学校规定必须这么做,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往往流于形式,有口无心。我们大学生不仅要遵守这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而且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这些礼仪时,才会发自肺腑而持敬畏之心,并以庄重严肃的态度来实施这些礼节,其中的意义和道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情感与品德
上课之初,学生起立并向老师问好,这是利用课堂传授知识这一特定的形式和场所,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心,进而培养对求学之道的敬畏之情。《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比(北)面,所以尊师也。”大意是:求学之道,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师长受到尊敬,然后师道才受到敬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恭敬严肃地对待学习。按照太学的礼制,即使给天子授课,也不面北居臣位,就是为了尊敬师长。战国时的大思想家荀子有言:“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尊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光荣传统,并沉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民间有“天地君亲师”的秩序排列,朝廷上君王尊师的故事也史不绝书。上课时为什么要起立向老师问好,并不是因为老师本人有什么值得尊敬的,而是因为老师是传授知识的,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所有人都要学习,它是促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礼乐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民间有种传说,走夜路时头上顶本书就无所畏惧,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风而逃,原因是书是最大的,连皇帝都要读书。这虽然不科学,但由此体现出古人对书籍、知识的敬畏。书籍尚且如此神圣,对于解读书籍、传播授知识的人当然要表示充分的尊敬。古人提出尊师重道,上课时学生起立问候老师,既是对老师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师道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只有懂得对师道、对知识尊重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够对知识持恭敬、严肃的态度,并进行认真的学习。
二、可以培养师生双方的礼貌意识
礼节是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当事人双方,需要双方互动,才能完成礼节的实施。缺少任何一方,礼节即不存在。人们虽有贵贱、尊卑、上下之间的区别,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区别只在礼节实施的顺序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地位低的一方先行行礼,地位高的一方随即答礼(地位平等的同时行礼),双方互相尊重。相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地位较低,所以学生应当先向教师行礼致意。教师虽比学生地位高,但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致敬予以相应的答谢,这叫做礼尚往来。所以教师在学生立正问候之后,当鞠躬致意,并请学生坐下,以体现师生之间的礼节互动。
三、可以促使教师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