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师新闻网11月6日讯 为促进教育学学科成员的交流研讨,加快推进教育学科的建设,11月2日下午,我校在紫荆楼三号会议室举行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校领导罗海鸥院长、刘海涛副书记、邵乐喜副院长,院长办、科技处、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育学学科全体骨干成员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罗海鸥院长主持。
首先,邵乐喜副院长传达了省学位办、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并对教育学学科建设提出意见。邵副院长表示,教育学学科建设目标可分为中长期和近期。就中长期目标来说,教育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的研究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服务和引领地方教育。近期目标则是争取在硕士学位授予权上取得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方教授就教育学科建设进展情况作了汇报。李教授认为,我校在教育学科建设上进展快,成绩显著,具体表现在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论著、获得奖项、学科研究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
刘海涛副书记对教育学科发展作了肯定,也指出了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在培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吸引学科带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推广意识、增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能力,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随后,程可拉教授、张旭东教授、屈书杰教授、谭荣波教授等分别就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的建设设想作了发言。刘津开教授等与会人员先后就如何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发表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罗海鸥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次教育学学科研讨会,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次再动员、再升温,要发挥每一个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就像高铁“动车组”一样,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源,而不仅仅依靠火车头的带动。罗院长对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提出要求:(一)要清晰把握学科建设的远近期目标和发展思路。通过总结经验,纵横比较,全面把握学科发展现状,明确细化的建设目标和思路。要充分调动教育学学科所有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教育研究为主题,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这两大任务推进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二)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几大要素推进教育学科建设:1、学科队伍。没有一流的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加强队伍力量,要内培外引,立足于现有人才,通过送出去进修访学等途径,加大培养力度;通过“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多种灵活的“引智”方式,引进高水平专家学者提带现有队伍,促进学科建设;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科成员的能动性,激发团队活力。2、学科方向。要紧紧围绕地方教师教育这条主线来做,做到“聚焦发光”,真正形成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策略选择上,要志存高远、注重交叉、出奇制胜,寻找研究的空白领域或社会急需的方向,借力于国内外高水平专家,高起点来谋划学科发展;要抓住师范院校的优势和使命,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深入中小学教育一线,指导或帮助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3、学科平台。对师范院校而言,中小学或者中职学校,既是我们的教育服务面向,也是教育研究的大平台。同时学校将积极创设条件,打造新型的研究平台,整合力量,促进团队式研究。4、项目研究。科学研究也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追踪前沿;立地,就是要坚持实践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进行“名校、名师、名班主任”等典型研究,或者从历史、区域、国别、院校等差异开展比较研究等,在典型或比较中提取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促进学校建设、教师提升、班级管理等实际的工作,并且形成系列的高水平成果。5、学科成果。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教师“冲击”高层次的成果。(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保障服务。成立学术机构,划拨专项经费等,在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上,凝聚学科力量,充分激发潜能,促进教育学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罗海鸥院长主持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