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要闻

岭师要闻

本站主页 >> 岭师要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发表文章指导“新师范”建设

发布日期:2022-09-14     来源:学报编辑部     编辑:李云蔚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近日,学校党委书记兰艳泽、校长阳爱民分别在《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文章,对学校第二轮“新师范”建设(2022—2025年)阐述要旨,进行指导。

广东省教育厅于今年4月印发《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全省掀起第二轮“新师范”建设热潮。兰艳泽发表文章《坚守教师教育初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文章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教师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将之作为新时代“新师范”建设的重要指引。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生培养,紧跟广东省“新师范”建设步伐,坚守教师教育初心,不断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新师范”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影响力,积极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迈进。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党和我校办教育的历史。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将教师教育视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百年来,我党领导教师教育向前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教师教育的基本实践逻辑,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培养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队”。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省属普通师范院校,学校近年来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扎根粤西大地办大学,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在第一轮“新师范”建设中积极作为,致力培养心怀家国的优质师资,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构建广东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了岭师优势、办出了岭师特色、彰显了岭师担当。

文章强调,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师范教育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视在教师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爱国情怀的养成。强调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我校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百年师范老校,拥有谭平山、黄学增、黄其炜、黄其江、唐才猷等一大批革命家和先烈。学校的“根”和“本”是红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的“魂”与“魄”。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育立场,要注重用红色基因锤炼党风、引领校风、塑造教风、净化学风。在人才培养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着力构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

文章最后提出了六条宏观指导意见,一是要深入总结传承学校30年本科师范教育宝贵经验,尤其是上一轮“新师范”建设的成绩、经验、做法,高标准做好新一轮“新师范”建设方案。二是要注重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三是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与卓越师范生培养。四是要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新师范”建设中的平台作用。五是要深化改革,在“新师范”建设中建设好“大思政课”。六是强化保障,健全完善好四项机制。

阳爱民发表文章《以新师范”建设为契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文章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文章以高远的历史眼光简要回顾了自近代以来我国举办师范教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文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师范教育在层级体系、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认为在层级上,我国师范教育先是逐渐建立“三级两类”的体系,后来演变成“新三级”体系;形式上,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内容上,我国师范教育则经历了重视师范,到“去师范化”,再到“再师范化”过程。“新师范”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上展开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文章强调,进行师范人才培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教乐教、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文章指出,岭南师范学院积极投身第一轮“新师范”建设,依托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工作,在师范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实习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走出了一条岭师特色的教师教育之路,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望。文章强调,在新一轮 “新师范”建设中,我们面对新的任务和形势,必须集思广益,积极筹划,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明确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和相应的工作举措。总体目标即积极实施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计划,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坚持以师范生培养为主业,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积极推进我校教师教育与粤西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将教育研究成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政策决策服务,转化为区域基础教育办学实践的流程和标准,提升服务区域基础教育能力,做区域基础教育的引领者,积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要实现上述总体目标,文章指出需要在几个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是要把好师范生培养的入口关和质量关。二是积极创建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头雁效应。三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用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的未来人才。四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做粤西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广东乡村教育振兴的托举者。五是利用技术赋能,改善和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六是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推进教师教育职后培养。七是要提升办学层次,争取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