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本站主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刘海涛教授申报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发布日期:2020-12-01     来源:文传学院     作者:通讯员袁晓钒 李程雄      编辑:梁慧华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我校刘海涛教授的在线开放课程“文学创意写作”经学校推荐公示、省教育厅审核批准、教育部组织专家网评会评,于11月30号正式发文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这是岭南师范学院、乃至粤西4所本科院校的第一门获得“国家精品慕课”称号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刘海涛教授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为广东写作学会会长,岭南师范学院关工委主任。他的课程评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后,记者专门对刘海涛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

紧跟时代步伐,用心打造金课

在谈及成功申报国家精品慕课时,刘海涛教授说这是积极参加教育部“双一流”战略性的高教改革,全身心投身“双万计划”建设工程的成果。“双万计划”是教育部计划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建成一万门国家级和省级的一流本科课程。刘海涛教授及团队申报的“文学创意写作”正是“双万计划”中首批国家级精品线上开放课程。此次申报成功是学校创造教学科研成果的一次重大突破。

“文学创意写作”是在现代高新技术和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一种用文学语言描述艺术形象、表达现代人情感的创造性的审美心智活动。刘海涛教授提到这门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归纳文学创意的形成规律和常用方法,总结文学创意文体的写作特征和基本技巧,研究文学创意写作成果的接受特点与传播方式,运用“文学建模读写”的训练方案实施有效的母语读写的实践教学。

他认为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的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是让学生们从模仿写作开始,总结归纳写作模型与方法给学生开展训练实践。文学写作并不是很玄乎的空中楼阁,是要踏实地进行科学训练的,从实践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学、研究、创作三方面全面发展的老师,用心去呼唤,用爱去滋养,用品格去影响,带领学生去感悟去领会。在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方面,刘海涛教授提醒同学们要会读书,在书本中吸收知识,在课程学习训练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新时代的课程需要重新整合,以新的课程形态展现。这对老师来说是职业的革命,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革命。刘海涛教授希望参与这门课程学习的同学能够在这门新形态课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掌握将来进入现代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投身教学发展,心中热情不改

2005年刘海涛教授的“文学写作”课就被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开设建设;到2018年“文学创意写作”课程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线;再到今年10月份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的成功申报依靠的不止是刘海涛教授这15年的专业准备,更因为有其30多年的教学经验作铺垫。

他说今年是他退休的第五年,他是在退休后才真正体会到做一个“发展型教师”的快乐。他把自己的教学生涯分为:生存型教师、享受型教师和发展型教师三个阶段。在生存型教师的阶段他是为了就业,解决工作和温饱问题;到了“享受型教师”阶段就开始感受到了“育人”和“育己”的快乐。他觉得自己的真正的快乐自由的教学生涯是从退休后开始的。

退休后的刘海涛老师没有颐养天年,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改中。他把教了30多年的“大学写作”课程,重组重建、用新形态搬到网上:2016年他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微文学与新读写课程研发与实践”;他撰写的长篇教改论文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和《写作》杂志上;2017年开始,就在《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上开设课程专栏,连载自己的讲稿; 2018年在高教社的“极简通识”平台上开设音频课《创意写作:学校没有教的故事力》;2019年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教改专著《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与教师》......专栏、教材、论文、专著、音频课、视频课,他让自己的课程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出击”。他切身感受到了在退休后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为党的教育事业继续做贡献的喜悦。他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进入了一种享受工作、享受教学和创造生活的新的人生境界。

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道路是一个大浪淘沙、层层淘汰的过程,中途一波三折,成果来之不易。刘海涛教授已经计划好了“文学创意写作”课程的下一步发展:继续积极参与教育部的“双万计划”,以“文学创意写作”为主课程,继续建设的“一主五副”体系性慕课群,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覆盖更广阔的范围,给更多的高校学子和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贡献文学写作的新内容和新方法。

刘教授正在接受采访(老师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