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会现场
12月7日,由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指导、湛江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岭南师范学院参与承办的湛江市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社科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湛江市图书馆成功举行,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进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扩大社科工作影响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浩然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科学研究处副处长连海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施保国、科学研究处产学研合作科科长郑剑以及科研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交流会。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上,社科界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湛江市社科繁荣发展等进行研讨,并就各自领域所取得的一些社科成果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儒家文化等主题分别作专题发言,为湛江市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推动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贡献智力支持和决策建议。随后,全体人员移步参加社科成果展示交流会。
在社科成果展示交流会上,科学研究处副处长连海山就学校近五年来代表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了汇报。介绍了学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就学科基础与师资队伍、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报告强调,学校将大力推进“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研讨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施保国向全体社科界专家学者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充分吸纳包括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崭新创造,拓宽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契合中国国情、更顺应历史趋势、更符合文明发展规律,彰显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丰富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内涵。
会议强调,社科工作者要把牢政治方向,先学一步、深研一层,突出政治引领,加强阵地建设,创新社科普及,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各方面,更加有力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举旗定向中担当作为。
本次研讨会一共有来自湛江7所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学校近五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简介】: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求,着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和队伍建设,近五年来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学科基础与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等4个人文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教育学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在首轮“冲补强”考核中获B+等级。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1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70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350人,博士230人。建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等9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发展等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入选省人才计划13人。
(2)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5年来,新增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教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智库和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等社科类科研平台8个。新增市厅级及以上项目419项,其中国家级20项、教育部等部级项目41项、省级92项,获批经费近2000万。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立项数列全国第40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列全国第91位、全省第10位。2019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列全国第82位。2020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列全国第65位。2021年广东省哲学社学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获批立项14项,在广东省所有立项单位中立项总数排名第一。教育科学学院李乾明教授《中国气派教学论史稿(三卷)》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立项。2018年以来,出版著作300部,发表SSCI、CSSCI论文466篇,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独立发表论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成立智慧教育产业学院,为粤西乃至广东基础教育师资提供优质培训服务,近五年,年均培训教师约1.5万人次。依托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年均承接服务项目10项,培训超2万人次;与湛江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工会社会工作学院,培养工会工作社会化人才。
此外,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女村干部能力建设行动”等2项社工服务案例得到民政部领导批示,1项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3项社工咨询报告被湛江市政府采纳;依托学校的两个省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教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围绕湛江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协助湛江发挥作为广东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积极作用;积极投稿《南方智库专报》,其中3份成果入选。承接了165项各级各类横向课题,总经费4000余万元。5份现代沿海经济带咨询报告被地方各级部门采纳。参与湛江工业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化发展、职业教育“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
建有广东西部历史与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岭南文化研究院等多个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开展地方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研究、粤西濒危方言与文化研究、广州湾历史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如,陈瑸廉政文化研究、地方革命历史研究、道家哲学的研究与传播等发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各类研究经费超400万元。出版《法国在广州湾》《广州湾租借地》《广州湾历史文化研究》《湛江海洋文化丛书》等广州湾历史文化研究系列、《黄学增年谱》《黄学增评传》等黄学增研究系列、《海康陈清端公年谱点校》等陈瑸研究系列、雷州传统文化系列等著作多部。
凤凰卫视介绍我校广州湾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推介雷州姑娘歌;创编的大型舞蹈节目《傩风》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湛江特色文化;富有湛江元素的“醒狮队”“人龙舞队”受邀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演出,并被邀请到白俄罗斯巡演,将湛江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
2021年在广东省科协、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主题活动上我校参演作品《马兰花魂》获得与会领导一致好评,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

科学研究处副处长连海山作成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