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会现场
2月24日上午,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召开红树林科普“五进”工作研讨会,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红树林科普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的落实。科普基地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施保国教授主持会议。
施保国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红树林精神阐释、普及推广及新时代意蕴作了介绍,充分肯定此次会议的成效,认为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明确了科普工作思路,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要求基地成员用好本次研讨会成果,完善红树林科普活动实施方案,提高活动的科普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服务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夏松涛教授认为红树林科普应与湛江作为海洋城市独特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以更开阔的视野和通俗的语言宣传红树林知识,通过红树林科普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红色党史讲好红树林故事。林兴副教授认为红树林科普进校园应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以课程实践为依托,通过展览、参观、调研、体验、演讲等形式开展丰富的红树林生态文明科学普及活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结合在2022湛江社科知识进基层线上讲座中所做的主题报告《建设红树林之城擦亮湛江的生态名片》,叶继海博士围绕红树林的特性、分布和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旅游作用、保护红树林资源和打造“红树林之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陈跃瀚副教授以专题教学为切入口,就如何宣讲红树林精神与文化及红树林科普进校园、进课堂进行教学设计。王洪东副教授就红树林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及红树林科普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提出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邓倩文针对红树林科普“五进”工作如何落细落实从目标导向、实施路径、结果导向及拓展延伸等方面提出建议。
基地成员代表张莹老师、张艳伟老师分别介绍了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初探》、《中国与东盟开展环境合作新路径研究——湛江红树林修护的国际意蕴》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红树林科普活动的建议。
资料链接:
广东省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简介
广东省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位于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湛江,是2022年经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认定,依托岭南师范学院、红树林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建设,自主运行的教育科研类社会科学普及机构。
基地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通知》、《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围绕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的战略目标,立足湛江所打造的“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以服务科技创新生态优化、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以红树林保护、修复、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知识科学普及为研究对象。基地以讲座、研讨、咨询、展览、演讲、培训、体验、比赛、出版发行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介宣传等形式,致力于深入推进红树林科普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公益性、群众性和经常性的红树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普及活动,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助力湛江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普及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倡导社会科学方法,传播生态人文思想,为维护沿海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贡献力量。
基地现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专职人员3名、兼职人员11名,高级职称5名、副高职称4名、博士10名,集聚广东省乃至全国红树林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整合岭南师范学院红树林研究院红树林精神与生态文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相关学院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