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最新新闻

文传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发布日期:2021-03-31     来源::文传学院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春风送暖春色美,喜鹊报喜佳音至。近日,教育部发文,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了文传学院院长阎开振、副院长朱习文。

薪火相传,厚积薄发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1978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1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专业立足粤西,面向全国,为中小学培养了大量“崇师德、精教学、善育人、能发展”的高素质语文教师,涌现出了韩宜奋、杨耀明、郑建忠等为代表的大批全国优秀教师及广东省名师。教师团队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劳承万、朱城、刘海涛、刘周堂等一大批名师先后在此执教。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58 人,教授 20 人,博士 39 人。专业建设硕果累累:2008 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 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目前为广东省唯一),“文学创意写作”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毕业论文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建成了“汉语言文字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两个省级教学团队。

“为了不辜负几代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辛勤耕耘,我们决心要把申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任务圆满完成!”阎开振院长表示:“对于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教务处等部门精心规划、全力支持;文传学院的几位老领导、老教师也经常关心,献计献策。可以说,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获批,既凝聚了几代学人的心血和期盼,也是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多措并举,终结硕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卓有成效。近年来,学院采取了系列举措加强专业建设:以obe教育理念为导向,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加强特色教材与一流课程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实践课程、社团活动等为抓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严格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朱习文副院长总结了我们能够脱颖而出的三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自身定位准确,长期秉持“立足粤西,面向基层”的理念,服务粤西基层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据统计,粤西 60%以上中小学语文教师毕业于本专业。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有特色,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养成,采取第一、二课堂联动的方式,着力培养“读说写-教研创”六力型卓越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综合素质强,教师资格证考取率、高端就业率、研究生考取率高。再次,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齐头并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本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同样成绩卓著。以近五年为例,本专业教师主持的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0项,在《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阎开振院长表示:“得知这一喜讯,内心交织着自豪与沉重两种心情。自豪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负众望,进入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行列;沉重的是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朱习文副院长也表示:“得知评审结果后,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不但要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要注意学院内部各专业的平衡发展。”

眺望未来,我们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圆满完成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任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下一步将进行系列改革:加强课堂思政建设,努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环境与“大思政”格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争取新增2个以上省级教学团队;全面推行小班制,开展个性化教学;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大学与中学、企业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地方功能,引领粤西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方向。

喜悦与自豪交融,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相信,学院全体师生将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时代挑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