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最新新闻

教科院举办“雷阳大讲坛”之《未来主义艺术与教育》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1-05-25     来源::教科院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5月20日上午,教科院在教四c栋408会议室举办“雷阳大讲坛”专题学术报告会《未来主义艺术与教育》。本次报告会由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熊和平研究员担任报告人,由陈金圣副院长主持。教育学科的部分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4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熊和平研究员基于提升师生审美素养、沟通艺术与哲学,以及反思未来、人生与教育等三重目的,以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画作为线索,给在座的师生介绍了未来主义绘画艺术前史,分析了印象派、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不同流派的绘画艺术风格与特点;然后从尼采的“超人哲学”、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和马赫的“经验哲学”导入,介绍未来主义艺术的审美对象、艺术特点、社会影响及其特殊命运。为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未来主义这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与特点,熊和平研究员以校园雕塑为例,通过对诸多名家代表性校园雕塑作品图片的展示,以及对“前未来主义”和未来主义雕塑风格与特点的比较,总结了未来主义雕塑所具有的青睐多元化材料、突出多视角的技法和讴歌革命与科技等艺术特点,并由此引申出其“机械的”人学观——强调人是机械性的美学存在,人类发展对机械的依赖,以及人与自然、历史的机械动力学关系。谈及大中小学校园里的未来主义雕塑,熊和平研究员认为,“腾飞与天空”、“机械与动力”、“劳动与力量”这三组主题的校园雕塑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透过未来主义校园雕塑的主题选择、艺术手法和思想表达,可以看出:未来主义校园雕塑作品所表达的意向性“未来”,不过是间接反映了当下学校教育的某种通病,如“提前病”、“快速病”与“机械病”等,使得教育缺乏历史感、意义感与时间的深度,使得学生失去了传统的文化根基和平和的求知心态。从本质上说,未来主义雕塑及其暗含的教育学原理并非指向未来,恰恰相反,而是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状态下部分教育者的某些心态的症候。

沿着由“前未来主义”到未来主义,以及从艺术到教育的线索,熊和平研究员总结了“高速度、高难度、快节奏、内卷化、科学化、精确化”等未来主义教育的系列特征,描述了这种取向的教育形态的日常实践表现,列举了诸如质量、考核、任务、检测、标准化、现代化、预测、规划、指标、冲刺、赶超等特定的教育话语与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日趋“机械化、工业化”的本质,揭示了未来主义“没有未来”的悖论。通过对未来主义教育的质疑和批判,熊和平研究员深刻地指出:没有历史、当代,就没有未来,因为未来就孕育在历史、当代之中;教育学必须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秉持更加有机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可能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嘉宾专题报告后,陈金圣副院长作了简短的总结,在座的师生同主讲嘉宾进行了半小时的互动交流。报告会在热烈而活跃的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