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独特的高寒气候,令每一个人憧憬它的人都望而却步。但总有一批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雪域高原。岭南师范学院援藏工作从1987年开始,是援藏支教开展最早、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形式最齐的高校,对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岭师学子援藏支教的大舞台上,一直活跃着法政人的身影,他们艰苦奋斗,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雪域高原;他们齐心协力,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2021年3月,法政学子张俪馨、林婷婷、陈汶文接过前人的接力棒远赴西藏支教。她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援藏良驹”的优良作风和法政学子的责任担当,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传承。
成长:在西藏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
来到西藏,首先面临的挑战便是高原反应。这意味着除了要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还需要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幸好只是来的第一天有高原反应,后面就缓过来了”,林婷婷说。在当地干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逐渐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开始适应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带队老师对我们常说一句话,就是要敬畏高原”,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好身体,不要让生活上的困难影响到工作。
“来到支教点后,学生一口一个老师好,那一刻我从心底里意识到我们的称呼变了,责任也重了。”责任越重,所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孩子们的期待让每一位学子心里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在这边上课每个月有两次固定的教案、作业检查,还需要针对这边的学生思考教学方法,还会有校长推门听课”,张俪馨回忆说。课前,他们和当地老师一起集体备课、开教学研讨会,力图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课后,他们也会和学生一起交流谈心,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他们是真正把我们当成亲人了”,这对师范生技能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课堂授课
榜样: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在谈到援藏的意义时,张俪馨热泪盈眶地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这句话能高度概括。”尽管每年都有大批援藏支教队伍奔赴西藏,但受制于当地高寒的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西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缺口仍然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坚持下来就显得难能可贵。
“因为学校有这个项目,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能在雪域高原上的教育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小份力”,岭南师范学院的援藏工作薪火相传,未来还需要很多人接下这一棒,“年轻人需要多出去看看,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加入援藏项目,将岭师援藏精神传承下去”,为当地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与学生合照
感悟: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的典范
作为粤藏教育事业团结奋进的代表,学子们在援藏支教过程中也承担着推进民族团结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因此,我院援藏学子深入开展家访、送教上门、课外兴趣拓展等民族团结活动,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把推动民族团结落到了实处。
“我们用自身的力量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和世界,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加爱我们的国家”,陈汶文说。作为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的典范,我院援藏学子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德育的方方面面。

课外活动
关怀:学院领导对援藏学子的牵挂
法政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援藏支教工作,将援藏支教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得知远在湛江的学院领导一直在牵挂着我们的时候,心头一直暖暖的”,在李德深书记、刘鑫淼院长、叶德波副书记等学院领导老师的关怀下,学院相继举办了援藏支教学子欢送会、援藏支教归来学子座谈会等相关活动,构建援藏支教微信群,为援藏学子营造温暖的氛围,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援藏支教活动,为推动西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光发热。

和当地孩子一起上早操

在食堂帮孩子们盛饭
“西藏稀缺的是氧气,可最不缺的是人的精神。”三十四年来,在一批又一批援藏支教学子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明显改观,充分彰显出岭南师范学院的时代担当与教育初心。在学校的指引和支持下,法政学院将援藏支教有机融入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继续秉持扎根基层、教育奉献的精神,新时代援藏支教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