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现场
9月23日晚,学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济济一堂,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莅临我校“雷阳大讲堂”作题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的学术讲座。法政学院院长刘鑫淼、历史系教师以及历史系200多名学生参与讲座。讲座由法政学院历史学系主任景东升教授主持。
刘晓东以“使命与道路:近代以降中国史学研究的底层逻辑”为引子,结合教育部统编《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内容,抛出三个核心问题,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中国道路是如何演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如何构建的?这些命题无一例外地指向中国社会的“大一统”思想。
围绕上述问题,刘晓东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等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历程。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系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国知识界在“中华民族”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上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大一统”思想,借助学问与知识的创新、历史文化典籍的编撰、民间社会的教化等实现路径,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讲座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融学术性与通俗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于一体,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阵阵掌声,是一场非常难得的学术盛宴!
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参与,场面气氛热烈!历史学系彭景新老师和三位同学分别向刘晓东请教提问,刘晓东就所提出问题逐一耐心进行了专业解答,同时妙语连珠,赢得在场师生热烈掌声!
师生们纷纷表示,希望学校能多举办类似的高质量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大家的学术热情。刘鑫淼表示,通过本次讲座,不仅使在场师生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也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吾爱吾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次讲座,给当代大学生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政课。
附专家简介:刘晓东,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兼任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倭寇”与明代的东亚秩序》《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等。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作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