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院系风采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院系风采 >> 正文

最新新闻

时间流转,诗意之美

刘国民教授《时间的本质及其诗意展现》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30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通讯员 邓杰婷      摄影:冯泽阳 张宇鑫     编辑:陈思敏      审核:陈凯珍     签发:赵宇清     点击:
摄影 冯泽阳 张宇鑫 审核 陈凯珍
签发 赵宇清

为提高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子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刘国民应邀在我校第三教学楼205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时间的本质及其诗意展现”的讲座。

在讲座中,刘国民首先引用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的名言“什么是时间,你不问我,似乎还明白,你一问我,倒说不清楚”来说明“什么是时间”是在追问时间的本质,即追问时间存在的前提和根据,即追问本原。刘国民强调,时间的存在并非依赖于日历和钟表这些度量工具,而是源于自然和人世的变迁。他通过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等古人在人类意识中的诗性见证与诗意表达,体现时间在人们意识中的流逝和变迁,从而揭示自然和人事的变迁是时间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刘国民谈到自然和人事的变迁,本真地唤醒了我们的时间意识,只有进入到主体的心灵中才有意义。

刘国民进一步论述了时间的流逝并非匀速,而是受自然与人世变迁的快慢影响。刘国民指出,不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对同一日历时间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时间的流逝是变化的。此外,刘国民还探讨了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强调“将来”是至关重要的维度,“将来”中时间显现出其内在的“可能性”意蕴,将来具有优先性。刘国民谈及时间在最本质的意义上乃源于流变,是关于世间万事万物生成变易的哲学表达,我们的时间意识总是基于现在,而展开对曾在逝去的追忆与对将来的筹划中,这是一种主客交融的时间观。时间既是科学的、物理的,也是文学的、哲学的。

在讲座的尾声,刘国民还朗诵了王维的古诗《相思》,表达对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120周年真挚的祝福与感谢。

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史习斌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本场讲座的意义,提到刘国民从古代诗人、作品、历史变化中的时代进行分析,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内容丰富且精彩。同时,他希望文传学子可以通过了解时间的本质,找到正确且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子表示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刘国民刘国民发言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史习斌发言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