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百行动”决策部署,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郑晓辉率队以“调研+拓岗”双线并行的模式,先后赴珠海、广州等地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就业渠道,为2025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铺路搭桥。
一、校地联动赋能非遗传承,珠海调研夯实合作根基
调研组走进珠海斗门区,通过座谈交流、非遗考察、访企拓岗等形式,精准对接地方文化需求。在斗门区青少年宫,双方围绕艺术培训课程体系、师资共建等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意向;走访天之籁琴行、花漾舞蹈艺术中心等机构时,调研组聚焦实习就业岗位开发,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落地。
斗门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成为调研重点。在非遗展厅,调研组深入探讨“水上婚嫁”“装路香舞火龙”等项目的现代表达,提出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路径;于莲洲镇横山村非遗传承基地,学院采集传统技艺影像资料,计划通过课程开发、艺术展演等形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郑晓辉书记表示:“校地合作需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将非遗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
二、广州访企拓岗多维突破,开辟就业新赛道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资源,学院调研组转战广州,走访东方星辰艺术文化集团、云海国际艺术教育等10余家单位,深挖多元化岗位需求。针对艺术类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学院精准对接音乐制作、艺术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累计开拓岗位30余个,超70%与专业直接对口。
校企协同创新亮点频出:与乐思考研共建“音乐类考研辅导基地”,为深造学生提供定制化服务;7号衣库创新推出“表演服装搭配师”培养计划,为舞蹈生开辟跨界赛道;留声计划Studio则瞄准“音乐+科技”趋势,开放音乐制作助理、直播运营等新兴岗位。郑晓辉书记强调:“要打破传统就业边界,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育人前置,激活学生职业认知
学院创新组织2025届毕业生代表全程参与调研。在珠海青少年宫,学生观摩非遗艺术课程设计;在广州留声计划录音棚,音乐学专业学生体验数字音乐制作全流程。“原以为只能当老师或演员,没想到音乐版权管理、艺术项目运营同样需要专业能力!”学生欧阳伟霖感慨道。
通过“企业需求-学生能力”匹配模型,学院将动态优化就业指导方案,同步推进“校友导师计划”“云端双选会”等服务,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支持。党委副书记徐灵表示:“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观念,在文化艺术、教育培训、文创产业多向发力。”
四、构建“大就业”格局,答好民生答卷
从珠海非遗传承到广州新兴业态,学院以“三扩三提”专项行动为抓手——扩渠道:年内计划走访珠三角、长三角30家艺术单位;扩形式:开发“艺术+商业”岗位,联动跨界企业;扩服务:开设考研考编专项辅导班,打好就业“组合拳”。下一步,学院将持续跟踪合作项目成效,深化校地、校企常态化联络机制,以艺术赋能地方文化,以创新拓宽就业路径,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高校力量,奋力书写艺术人才就业的精彩篇章。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