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院系风采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院系风采 >> 正文

最新新闻

《星星》诗刊杂志社责任编辑任皓为文传学子做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2-06-17     来源:文传学院     作者:通讯员陈慧君      摄影:赛卫军 曾子瑛     编辑:郭晶晶      点击:
摄影 赛卫军 曾子瑛 审核
签发

阎开振院长讲话

为推进诗歌进校园,激发青年学子对当代诗歌的兴趣与热情,有效提升校园文化水平,6月14日,文学与传媒学院于弘雷楼204室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星星》与中国新诗的故事”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星星》诗刊杂志社责任编辑任皓主讲,文传学院阎开振院长、张德明教授、程继龙博士、诗人梁永利、杨亚军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阎开振院长为本次讲座致欢迎辞并讲话。阎院长指出,《星星》诗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诗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新中国诗歌史上创刊最早的诗歌刊物,《星星》发掘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诗人,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每个人都有一片天空,而《星星》就是那浩瀚星空中璀璨的一片。

讲座伊始,任皓老师以电影《死亡诗社》为切入点,引出“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的话题,表示诗歌作为一种精神需求,是真善美的产物。此外,她还引用席勒和现当代诗歌批评家吕进教授的话,对“何为诗歌”做了深入阐释,并借此鼓励在座学子,生活中要有诗心,要注重提升审美的能力。

“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还有一颗是诗歌。”这出自《星星》诗刊创刊号发刊词。任皓老师指出,《星星》诗刊和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一脉相承。在对《星星》诗刊的概述中,她从《星星》的创刊、命名、创始人、复刊、重要诗人等方面做了讲解。她表示,《星星》是几代人的传承,在薪火相传中不断迸发火花,中国诗歌的影响力恰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随后,任皓老师从《星星》与朦胧诗人们、《星星》的活动两方面继续向大家分享了《星星》参与当代诗歌史建构的相关内容。在朦胧诗人的介绍中,她以顾城、舒婷、北岛三位诗人为代表,对他们创作的部分优秀诗歌加以细致分析,激发了在场学子极大的兴趣。此外,任皓老师还以“诗歌生态”为关键词,启发学子们要主动发现诗歌的魅力。对于诗歌的鉴赏,任皓老师表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于诗歌意蕴的解读,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在对《星星》诗刊举办活动的介绍中,任皓老师重点介绍了星星ž大学生夏令营这一品牌活动。她表示,这一活动对于诗歌爱好者、年轻诗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并鼓励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现场互动环节,学生自告奋勇朗诵诗歌、全体朗诵《我是青年》。讲座结束后,任皓老师还为现场听众答疑解惑,让同学们从中感悟到诗歌振奋人心的力量。

对于诗歌的创作,任皓老师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是要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感知万物;二是诗歌中应该有诗人的灵魂;三是做一个温暖的人。

讲座最后,张德明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讲座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学术的含量,是对于当代诗歌的一场精彩阐释。

《星星》诗刊杂志社责任编辑任皓老师讲话

文传学院张德明教授讲话

现场观众提问

现场观众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