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链接:以口述史为舟,载精神之光远航 ——读《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有感

读罢《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鹤地水库建库开河的历史画面又浮现在眼前。这部由岭南师范学院林兴副教授带领团队在雷州大地十年躬耕编纂的著作,作者从寻访到的数以百计的建库开河亲历者中精心挑选了34位的口述实录,以田野调查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温度,重现了“建库开河精神”的锻造历程。它不仅是对水利工程的技术性回溯,更是对集体记忆的立体建构,为新时代精神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
镌刻集体记忆的活态碑文
在遂溪的甘蔗林间、廉江的荔枝树下、雷州的田野间,林兴团队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范式,行程3000余公里,系统采集了建设者、技术专家、基层干部等群体的口述资料。这些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经科学整理与交叉印证,构建起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证体系。
书中收录的34位亲历者的讲述,像34块拼图,完整复原30万劳动大军战天斗地的壮阔图景。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票、修补过N次的蓑衣、集体创作的夯歌,在口述的烛照下重新焕发光彩,成为诠释“为民、担当、奋斗、廉洁”精神的立体注脚。
在田野中熔铸精神品格
林兴教授开创的“行走中的思政课堂”,打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学生们跟随研究团队丈量运河堤岸,在鹤地水库的碧波前聆听建设者讲述“万人会战”的往事,这种沉浸式教学让抽象的理论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当Z世代的学子握着建设者布满老茧的双手,时空的隔膜瞬间消融,“艰苦奋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被重新激活。
这种田野调查式的思政教育,构建起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场域。在雷州青年运河纪念馆,竹制量水标尺与智能监测系统的并置,手工夯具与盾构机模型的对话,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谱系。这种沉浸式教学范式,通过口述史料的活化利用、工程遗址的现场教学、建设者与学子的代际对话,使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为青年学子的价值坐标。
用血肉之躯铸就生命之河
书中口述者关于鹤地水库以及雷州青年运河建设过程的描述,让人深刻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辛与伟大。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凭借简陋的工具,一铲一锄地开凿运河,用血肉之躯和坚强意志战胜了重重困难。面对缺水、缺粮、设备落后等问题,他们从未退缩,而是以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奇迹。
档案记载的“三班倒”施工制、“红旗竞赛”激励机制,“青年突击队”的集体意志与口述中“伤口撒草木灰继续干”“全家轮班挖土方”等细节相互印证,揭示出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能量的实践逻辑。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与担当意识,正是“建库开河精神” 的核心要义。在新时代,尽管我们或许不再面临那般艰苦的物质条件,但这种精神依旧是我们战胜困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挑战,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就没有无法攻克的难关。
滋养新时代的源头活水
雷州青年运河的建成,不仅有效解决了当时湛江400多万百姓的饮水与灌溉难题,更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它被誉为湛江的“红旗渠”,而鹤地水库作为广东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关键枢纽,至今仍在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更是“建库开河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让精神基因永续流淌
掩卷静思,那久远的声响,仿若穿越了厚重的时光帷幕,悠悠然在耳畔重新奏响。建设者们那雄浑的夯歌,每一声都饱含力量,一下下撞击着岁月的鼓面;运泥牛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似在低吟着劳作的艰辛。夯歌的豪迈与牛车的吱呀,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旋律,余音袅袅,久久不散。
这部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抢救性保存集体记忆,更在于构建了精神传承的创新范式——通过口述史料的数字化建档、工程遗址的活化利用、精神特质的现代表达,使历史记忆成为滋养当下的文化根系。林兴团队十年追索的学术实践启示我们:精神传承需要走出书斋,在田野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培育认同。当环北部湾的碧水穿越时空,与历史长河激荡共鸣,“建库开河精神”便在新征程上奔涌出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