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链接:从舌尖到笔尖: 红树林之城的红树林文化密码

郁郁葱葱的红树林。
湛江不仅拥有中国分布面积最大、分布区域最广、生物多样性最高、保护区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还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红树林文化。
湛江的红树林食药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推陈出新
食物方面,常见可食用的红树植物包括卤蕨、海桑、白骨壤、阔苞菊、黄槿等。卤蕨的嫩叶和黄槿的嫩叶、嫩枝可作为食用蔬菜。海桑的果实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于制作各种软饮料。白骨壤俗称“榄钱”,在两广沿海一带被广泛用作海鲜烹调的配菜,常见有“车螺榄钱汤”等。栾樨饼的原料——阔苞菊亦是广泛使用的半红树食材。黄槿其叶常被用来包裹糕饼,又名“糕仔树”。药物方面,湛江沿海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榄钱具有清热、利尿、凉血败火等功效,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老鼠簕的根茎叶和种子对于肝炎、风湿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玉蕊的根、果具有退热、止咳的功效。
在建设“红树林之城”号召的感召下,湛江本地企业和有关团体做了诸多创新性工作,其中以茂德公集团的“红树林美食系列”和特呈岛的“红树林果子汤”最具代表性。红树植物药用研发方面也正在吸引更多科研力量加入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湛江红树林保护的制度文化历史悠久、薪火相传
雷琼地区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禁砍茄椗十条”的碑文出现,后来建章立制保护红树林更是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据曾权发表在《湛江日报》2022年4月22日A06版上的文章《成叔与红树林》记载,作为村长的成叔在1990年代就曾立规保护红树林。政府层面自2001年起陆续出台《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等法规。政府和民间一道,为保护红树林建章立制,形成了悠久而浓厚的制度文化。
湛江红树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别具一格
湛江与红树林有关的民俗信仰文化以佛教信仰和雷神信仰最具代表性。滴血莲花手串与佛教信仰相关,它用半红树植物露兜树的果实加工而成,形似莲花,经过长时间用手把玩,颜色会逐渐变红,因此得名“滴血”。此外,半红树杨叶肖槿的花像郁金香,常植于佛教寺院前,在波利尼西亚地区更是被视为圣树。湛江地区雷神信仰深入民间,与其他地区不同,湛江的雷神信仰深深植根于海洋,具有蓝色海洋文化特色,是湛江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红树植物被湛江人民用于民间风俗庆典,这方面以赤坎区文章湾村簕古龙和海漆制土沉香最具代表性。文章湾村的簕古龙制作材料均来源于植物,被誉为“植物龙”“生态龙”,独一无二的制作工序、悠久漫长的历史,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良传统的民俗代表之一。海漆树的木材烧起来会有好闻的香气,常常作为沉香的代用品,在各类民俗活动中频繁出现。
湛江还具有弥足珍贵、继往开来的红树林文学资源
曾属湛江专区的合浦县,其下辖的山口镇有大片红树林,苏东坡曾经来到这里,留下了“乌泥雪白,红树碧绿”的名言。唐朝张祜的诗作《鹦鹉》中有“暮隔碧云海,春依红树林”的诗句,宋朝赵长卿的词作《清平乐·秋荣眼界》有“夕阳红树林垌”的句子……红树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也为其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以“湛江诗群”为代表的湛江本土诗人,创作了诸多具有现代气息并体现湛江特色的作品,为红树林文学创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似乎预示着红树林文学的未来。
湛江红树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还独具特色
其一是区位特点鲜明,既是“南极红树林”,也是“半岛红树林”,还是中国“红树林枢纽”。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湛江红树林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分布于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与雷琼火山岩、红土为伴,处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枢纽位置,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其二是红色基因突出,是“红心红树林”文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红树林的“红”与湛江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相得益彰。湛江人民抗法斗争与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同为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事件,雷州青年运河的建设史等亦是红色文化资源宝库。其三是文化积淀深厚,是“雷州红树林文化”、“海洋红树林文化”。湛江红树林文化与雷州文化关系密切,具有海洋文化属性;湛江地区历史上有诸多保护红树林的制度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源已融入百姓饮食起居、生产劳动、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包括红树林饮食药用文化、红树林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四是红树林文学传统悠久,是中国“红树林海洋文学”的重镇。
挖掘、整理和研究湛江独特的红树林文化,有利于培养生态意识,发展湛江特色海洋文化,打造具有湛江特色的红树林生态旅游,为建设“红树林之城”提供有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