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岭师

本地媒体

本站主页 >> 媒体岭师 >> 本地媒体 >> 正文

最新新闻

[湛江云媒]为中小学生讲好伟大抗战精神

发布日期:2025-09-30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黄增 邓珠友      编辑:甘书雨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原标题链接:为中小学生讲好伟大抗战精神

湛江市爱周高级中学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 本报记者 刘冀城 摄

黄增 邓珠友

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传承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同时包含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中小学生讲好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关乎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更影响着时代新人的精神塑造和民族未来的根基。

当前,中小学抗战精神教育已经历深刻转变。早期依托历史课堂讲述史实,学生停留在“知其然”层面。现阶段通过实地研学和情景体验,学生在参与中感悟精神内涵,实现从“听故事”到“进故事”的转变,未来需要系统推进三个方面:内容重构让抗战精神“亮起来”,方法创新让抗战精神“动起来”,机制建设让抗战精神“传下去”。

让抗战精神“亮起来”

讲好抗战精神需要解决内容选择和呈现的问题,让历史素材转化为触动心灵的精神养分。内容重构的关键在于实现从历史事件向生命故事的转化。

历史叙事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现当代转换。杨靖宇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这个细节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诠释信仰的力量。赵一曼遗书中“用实行来教育你”的话语将母爱与家国情怀交织。本土抗战资源让历史更加亲近,教师带领学生绘制家乡抗战地图,走访烈士后代记录口述历史。当学生发现英雄就在身边,抗战精神就有了具体面孔,成为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

分层设计让抗战精神教育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情感启蒙,王二小等小英雄的故事最能打动孩子,《歌唱二小放牛郎》让他们在歌声中理解牺牲。初中阶段注重认知建构,学生系统学习抗战十四年的完整历程,通过数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敌后战场牵制日军60%以上兵力,这样的全球视野让学生认识抗战的世界意义。高中阶段强化价值内化,学生研读《论持久战》领悟战略思维,探讨抗战精神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价值体系构建需要让学生理解抗战精神的当代意义。左权将军牺牲前仍在指挥突围,这种担当正是今天学生需要的品质。狼牙山五壮士的选择告诉学生什么是原则底线。“持久战”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是长期积累,游击战战术启发他们扬长避短,全民抗战告诉每个学生都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要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精神内涵,将抗战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让抗战精神“动起来”

讲好抗战精神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方法创新的核心是尊重认知规律,通过体验和探究让静态的历史在动态学习中焕发生机。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历史剧创编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查阅史料和编写剧本的过程培养了深度理解,扮演英雄人物时精神认同自然生成。情境模拟重现历史场景的价值更加突出。学生通过模拟谈判体会和平不易,战斗演练让他们感受牺牲精神的分量,这种具身认知产生的影响远超说教。实地研学利用场所记忆强化教育效果。学生站在卢沟桥上触摸弹痕,走进地道体验游击战,历史现场的震撼让抗战精神刻骨铭心。体验活动要确保安全适度,教师精心设计环节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同时避免过度刺激。

探究式学习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提出“为什么中国能取得抗战胜利”等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碰撞观点,最后以成果展示分享认识。项目式学习则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完整体系。学生制作抗战历史时间轴理清脉络,撰写人物传记深入了解英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同步提升。探究要处理好引导与自主的关系,教师既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又在关键节点提供方向指引。

技术赋能让教育贴近数字时代的学生。VR技术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戴上眼镜仿佛置身历史现场,真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抗战的艰难。数字化展示让复杂的历史变得直观易懂。动画演示平型关大捷的战术布置帮助学生理解八路军的智慧,3D地图展现敌后根据地发展让中流砥柱作用一目了然。技术运用必须服务于教育目标。炫目特效代替不了深刻思考,合理使用技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认同抗战精神,让这份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让抗战精神“传下去”

讲好抗战精神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安排和协同配合,让抗战精神教育从理念变成实践。

制度保障让抗战精神在校园扎根生长。课程设置决定了教育地位,将其纳入必修课程并安排固定课时,从根本上改变“想起来就讲”的随意状态。师资培训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教育热情,因为只有教师被抗战精神感动,讲述才有温度和力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重视这项工作。教育效果纳入考核指标后,学校会主动配套专项经费和教学资源,抗战精神教育从口号变成行动。

师资队伍建设决定传承质量。教师首先要成为抗战精神的坚定信仰者,走访抗战遗址让他们理解历史分量,研读史料将情感认同转化为教育自觉。培训体系要突出抗战教育的特殊性。教师需掌握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细节的技巧,学会挖掘本土资源,把教科书上的历史变成身边的故事。激励机制则鼓励创新传承方式,支持开发校本课程并表彰优秀实践。

协同育人让抗战精神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承担主体责任,通过系统课程设计和丰富实践活动提供全面教育。家庭强化价值引导的作用不可替代。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抗战遗址,祖辈分享家族记忆往往最能触动心灵。社会力量提供有力支撑。纪念馆设计专门的学生参观路线,媒体制作适合青少年的抗战题材作品,社区组织主题活动。协同的核心是形成共识,各方都认识到讲好抗战精神是共同责任,通过定期交流让教育合力真正形成。

为中小学生讲好伟大抗战精神,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从内容重构到方法创新,再到机制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不懈努力。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亮起来”、“动起来”、“传下去”,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坚强意志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识到,讲好抗战精神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塑造民族的未来。只有让抗战精神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勇毅前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增,岭南师范学院正处级组织员;邓珠友,湛江市博雅学校初中部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