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舒琦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眼前这一位笑眼盈盈的女生,是来自201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刘舒琦。她告诉笔者,当初正是因为被记者团宣传片的这句话所感动,从此心中便萌发了一颗想成为学生记者的种子。
始于兴趣,终于责任
源于对采访和写作方面的兴趣,在大一刚入学之际,刘舒琦便选择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出任务和写稿的过程其实不如想象中有趣,甚至是枯燥的,你能坚持下去吗?”曾有一位师姐在面试时这样问她。“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当时不假思索就回答了‘我可以’。”回忆起面试的经历,她笑着说道,而“我可以”也成为了刘舒琦平时接任务时最常说的话。在大一课程较少的情况下,只要是遇上空课时间,她都会主动出任务。“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记者,在大一下学期就累计完成了20次的任务,是我们很多同期新记的学习榜样”,刘舒琦的同班好友许淑敏这样评价她。
在师兄师姐耐心的指导下,刘舒琦渐渐了解了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导语应该怎么写、如何避免过于主观的表述……也是在那个时候,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稿件离合格的标准还差很远。即使完成了报道任务,新闻稿件被发表在网站上,在她看来,也并不意味着结束,“任务结束后,我会将原稿和新闻网上编发的稿件进行对比,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她看来,记者应该具备反思能力,对照老师或前辈修改后的稿件,主动反思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有反思才能有进步。
在大一下学期,刘舒琦参与了大学生记者团的换届竞选,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新记成为采编部副部长,兼任岭师新闻文化网媒体岭师专栏的编辑,于她而言,这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身份转变的同时,也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她说道,遇上没人出任务的时候,自己要顶着上;遇上大型活动的报道,要提前做好策划;遇上经验不足的新记,要多给予耐心和指导,薪火相传,勉励共行。
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在大一学年,刘舒琦参与报道的任务量共有30余次,也接触了较多不同类型的活动报道,对校园新闻的写作规律也有自己的认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通过了中青校媒(广东)(原名: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的笔试和面试考核,并顺利成为其中一员,借此机会也结识了许多各高校的优秀校媒人。
事后回想,她认为自己在当天面试的表现并不佳,或许是凭借着在记者团积累的作品才获得那次机会,不断积攒的经验成为她尝试时的底气。“记者团是个很好的平台”,有不少师兄师姐都曾向她提起过,“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你们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如今,在面试时她也向师弟师妹们这般说道。
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活动,刘舒琦和笔者谈起去年12月参加的第35届广州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活动报道,“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比较大型的外派任务,而且还是单独‘作战’”。与以往校园报道不同的是,这次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报道活动的类型也是从未接触过,这对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活动的参赛选手有来自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有即将高考的高三学子。参赛的学生年龄阶段不同,采访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由于事前认真准备,采访素材收集充足的缘故,她在撰稿的过程很顺利,最终《343项科创成果亮相第35届广州青少年创新大赛》一文被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奔向远方,保持热爱
“作为一名校园记者,平时能有更多机会去报道不同类型的活动。”刘舒琦向笔者一一列举以往参与的活动报道,如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典型宣讲活动、“卓越岭师”2019年学风建设与考研总结表彰大会、湛江市巾帼奋斗故事分享会等等。她表示,正因如此,自己也拥有了更多机会去接触榜样人物,倾听他们分享的故事。每一次采访的对象都不同,有刻苦钻研屡获殊荣的学霸师姐,有立志环保潜心科研的优秀教师,有教书育人传承师德的榜样校友……在记录的同时,她也深受他们事迹的影响,被他们优秀的品质所打动,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努力向他们靠拢。
她坦言,这两年在记者团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仍历历在目,提升的不只是文字水平和抗压能力,收获的也远不止那几十篇带有自己署名的稿件,还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在默默支撑着她前进。
“获得十佳新闻写作奖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是荣幸,亦是鞭策。”面对笔者的提问,她若有所思地答道。对她来说,能获此殊荣不仅表示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鼓舞着她奔向远方,保持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