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20金笔岭师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廖雨菊:跑到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发布日期:2020-12-29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廖雨菊

廖雨菊在读大一那年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现在已经将近有三年时间。三年来,她跟随师长奔跑在校内校外,记录学校大小事。她努力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撰写稿件90篇。撰写的新闻稿在中国新闻网、南方+、凤凰网、《湛江日报》、岭师新闻网等校内外媒体平台发表。

坚持不懈,从自卑走向自信

谈及最初加入采编部的状态,廖雨菊说非常自卑和焦灼。和部门其他同学相比,她有着许许多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性格内向、没有经验、文笔不好、表达欠缺”这些标签似乎死死粘住了她。出于对新闻的热爱,一颗敢于尝试的心最终战胜了羞涩自卑的情绪,她在数次的自我鼓励下,开始勇敢地向师兄师姐表达“我想出这次新闻任务”的意愿。

“跑得远往往不是因为跑得快,而是坚持不懈”。廖雨菊第一次接到的新闻任务是个小小的活动,从事先的资料准备,到起草采访提纲,再到最后的写稿她都在用心完成,可是结果仍不如人意,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幸好师姐鼓励的话语让她重新振作起来。在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廖雨菊为了把新闻写好,除了新闻现场记录外,写稿时还反复听录音和查阅笔记,确保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句子和段落反复修改打磨,之后还把自己写的初稿和最后新闻网发布的稿子细心对照,再将学习到的新闻知识运用到新的采访写稿中。

让廖雨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务是,和同为大一另一位小伙伴一起到校外撰写报道一次省级大会,工作的时长长达9个小时,且时效性要求较强。在接到任务前一天晚上,因为没了师兄师姐的“保护”,她事先查好会议资料,把需要注意的细节写进手机备忘录。会议期间,她边专心快速把重点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边在电脑布局稿子的段落。会议上半场结束后,廖雨菊顾不上休息,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立马跑到会议室外的过道,一屁股坐在充电插座旁边的地上,插上电脑充电插头,埋头开始听录音和整理笔记。

会议结束后,她和小伙伴坐在回校的车上,不断修改完善稿子,还没回到学校就把稿子发到了指导老师梁燕飞手上。“任务完成得不错!”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赞扬,她开心地快要哭起来。保证高质量且快速高效地写出一篇新闻稿,终于让老师和师兄师姐安心把任务交给她,这让她获得满满成就感的同时,也为日后快速高效完成各项任务打下厚实基础。

精心琢磨,从白天写到黑夜

“出自我手必属精品,不管是写稿,还是审稿。”廖雨菊说,这是她为自己定下的基本工作要求和标准。比起学生记者,学生编辑更具挑战性。为确保稿件时效性,下课放学后廖雨菊会赶回宿舍坐在电脑前,打开校园网后台,把稿子一篇一篇地审核。有时为把一篇稿子审好,她会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精力,从稿子的标题修改到段落最后一个符号,最后发布前都会在手机端和电脑端预览两到三次。

与部门中的小伙伴相比,廖雨菊的文笔欠佳,这成了她写好通讯稿的重大绊脚石,但阻挡不住她继续成长的脚步。廖雨菊回忆说,采访美术与艺术学院李强老师的获奖事迹,她用了很久的时间,在收集资料和拟提纲环节就用了6个小时,一版又一版的提纲被自己否决。在采访完毕后,她根据录音和现场笔记,整理出了数十页的内容,一直到深夜十二点多,才完成第一稿。

但是在她看来,稿件还有很多需要修改琢磨的地方,如标点使用是否合规,遣词造句是否精确,段落布局是否合理,典型事件的选取是否适合。选取第一稿小部分段落,她继续在黑夜里写出了第二、第三稿。原本计划早早睡觉的她,熬夜到凌晨3点,一遍遍的返稿,修改无数次,直到自己稍稍满意为止。廖雨菊说:“夜深时往往是灵感迸发的时刻,一旦写下去就停不下来!”

作品发到李强老师手中审核后,她又经过两次修改后再发给指导老师梁燕飞审核。直到稿件发出后,在廖雨菊眼里,她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把这份通讯写到最好。

有了采访李强老师的经验,她觉得再采写类似题材的稿件,变得没有那么艰难了。作品发表后被中国新闻网、南方+、广东凤凰网、湛江日报和湛江晚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转载。美术与艺术学院李强老师获奖事迹也被南方+、广东凤凰网等媒体转载,为宣传学校师生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作出了努力。

步伐不停,追风赶月奔向理想

偶然一次机会,廖雨菊加入了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编辑部。大二暑假,她除了看看书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发稿件了,因为她既要编发全校三下乡同学投向新闻文化网的稿件,又要编发全国三下乡学生投向中国青年网三下乡频道的稿件。虽然进入了更高的平台,廖雨菊说:“记者团是牵着我向前跑的风筝线,不会断,反而会时时回头看望她。”

廖雨菊觉得在大学生记者团这个集体里,她学到的不仅仅是写新闻稿、编发稿件和做好宣传这些经验,还学会了不断成长中如何应对一次次的自我挑战。因为大学生记者团这个平台,学生记者这个身份,她接触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她觉得“和志同道合的人站在一起工作,热爱带来的温暖,在彼此之间流淌蔓延开,本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校园里,学生记者便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力量虽微不足道,但探索的脚步不停。文字传意,图片予情,化自己为画笔,共同记录学校的大小事,绘制岭南师院的新篇章,这样的大学生活足够迷人和值得骄傲!

“追风赶月莫停留。”在大四这一年,廖雨菊没有停止向前的步伐,这个女孩选择考研,希望继续往新闻与传播方向发展,因为她坚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专注做一件事会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