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文勇
在学校田径场上,一个带着耳机跑步的男生慢慢走来,他就是第二届金笔岭师“十佳新闻写作奖”的获得者黎文勇,聊天中他调侃说:“一直都只有我去采访别人,别人采访我还是第一次!”
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外表呆里呆气,内心充满文艺气息与正能量的小伙子。在大学将近四年的学生记者生涯里,除了出访采写学校各种会议与活动的新闻稿外,最亮眼的,是他一直坚守在大学生记者团的编辑部,用一颗文艺的心编发好每一篇稿件,用一颗信勇的心担下一个个艰巨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生记者的坚守与担当。
锤炼新闻素养,晋升合格编辑
起初,黎文勇是冲着“岭师新华社”的名号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他喜欢文学艺术,心心念念着校报文艺副刊,便一鼓作气历经多重考核进入了编辑部。这一年,记者团刚成立起编辑部,他荣幸地成为了唯一一批在大一时就进入编辑部的学生记者。
热爱的心,架起了艰难的路。随着新闻中心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对新闻稿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编辑的任务慢慢加大,对新闻稿件的编发不只是排版那么简单,加之各种工作任务的加入,黎文勇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创造和提升,常常在记者团办公室与院报编辑部办公室之间奔波,慢慢把自己磨炼成一名合格的编辑。
“当时,我们最心灰意冷的时刻便是被老师说新闻素养太低,配不上编辑这个岗位,各种刁钻的要求和繁琐的任务让编辑部的小伙伴慢慢走光了,那一批编辑只剩下我和文杰两个。”他低沉地说。在记者团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他慢慢接触学习强国、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教育新闻网等权威时政新闻软件和网站的热点新闻,积极出访采写学校各类重要会议活动,慢慢从当初被改的面目全非的稿子,变成如今写出几乎无改动的稿子在学校新闻网上发布。“我派出我们最好的编辑给你们写新闻”,他表示这是他最喜欢听到的老师跟领导说的话。
过强的心理素质与过硬的业务素质,锤炼成了良好的新闻素养,让黎文勇在编辑的路上不断开花。他主动请缨新媒体中心学习官微编辑,在学校新闻网、官微、南方号编辑稿件累计近1000篇。
注重思考实践,炼成妙笔文章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校情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校园新闻人的。”黎文勇清晰地指出,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却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思考深入采访报道。学生记者生涯里,他不仅深入校园采写大事要事,也深入校园基层生活,在新闻实践中践行“三贴近”原则。
黎文勇表示,实践出真知,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
在做省大运会官微推文过程中,他虽没有随从我校队伍参赛,但接到采写任务后立马联系我校的参赛队伍跟进采访报道,总结获奖材料,制作获奖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提炼亮点信息,对老师拍摄的比赛图片进行筛选和修整,用心排版编发了一篇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新闻报道,当天晚上获得了单篇破万的浏览量,完美地完成了省大运会的宣传任务。“当时是五一假期,我放弃了三天的休息时间完成赛事汇总报道,有着太多的辛酸,但回想起来还是很值得!”黎文勇用行动践行着岭师新闻人的宗旨:写好岭师故事,传递岭师好声音。
一直以来,他要求自己在新闻实践中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校园新闻内容为止。三年多来,多篇作品发表在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网、湛江政府网、湛江日报、西江日报、湛江晚报等外媒平台。
做好合作传承,凝聚新生活力
“有合作,才有效率和凝聚力。在我们的实际新闻工作中也是如此,工作中我们心中要以团队利益为重,互相团结、共同奋斗。如果没有好的氛围,没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机构的整体进步需要付出更大努力。”黎文勇分享了和记者团小伙伴们并肩奋斗的一个个动人的事迹。
三年多的学生记者生涯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他和记者团的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完成了开学迎新工作、国庆迎新晚会、师范专业认证、新师范教育高端论坛、学校运动会、三下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大型新闻任务,大家在新闻活动中增进感情共同奋斗,共同书写了一个个生动的岭师故事,传播了岭师好声音。
“有传承,才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黎文勇分享道,他以记者团的优良传统举例,每一次出采编、推文专题任务都会安排老记和新记合作完成,起到一定的培养和传授作用,干部交接过程中也会对管理的事务进行培训和督导,对网站编发操作、编辑注意事项等进行审改与培训,这些都是大学生记者团绵延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在学校的社团队伍中起着良好的带头作用。
“今年是留在记者团的第四年,我一定会以身作则、尽我所能,把记者团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黎文勇激动地说,除了业务的传承,情感与精神的传承同样重要。在实习期间,他常常抽空去找记者团的干部交流,鼓励记者团的干部们带领大学生记者团开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