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学校召开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擘画了学校未来十年发展蓝图,提出了“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总目标和升硕、改大、升博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部署推进“四大战略”“六大工程”和“八项任务”。
2020至2025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即:在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两性两型”办学定位,争取列入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适时更名师范大学。
第一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战略、抓手和任务,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依据和遵循,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为确保完成党代会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接下来的五年,
我们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坚持“两性两型”办学定位和“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办学思路,推进实施“四大战略”“六大工程”和“八项任务”。到“十四五”末,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具备列入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条件,若干学科列入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数增至1800多人。其中教授230人左右、博士800多人,博士比例达到45%以上。拥有双聘院士、珠江学者、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外籍教师5人以上;拥有一定数量的兼职博士生导师。
——新增引进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2-3个,新增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5个,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100名以上教师入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60%,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
——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较好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变革需要,能较好开展“互联网+”新形态的教育教学。
(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全日制本科生规模达到30000人左右,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600名以上;继续教育和培训规模稳步增长,学费培训费收入明显增加;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持续开展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优化专业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学位点达到10个左右,本科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80个以内;各专业特色鲜明、应用性强,培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批;全面开展专业认证及对标建设,通过教育部二级专业认证专业10个以上。
——新增中外合作项目2-3个;建成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建成新型产业学院3-5个。
——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零的突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以上;获得省级以上各类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等)200项以上。
——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5%左右。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95%以上。实现“互联网+”创新创业国赛银奖以上、“挑战杯”竞赛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
(三)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
——“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三大类学科群鼎足而立、交叉融合、凸显特色、强化应用的格局基本形成;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建成省级重点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省优势重点学科、省特色重点学科等)10个以上;建设一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明显提高。
——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智库)20个左右,力争实现教育部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逐年增长,获得国家级项目100项以上;实现国家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十四五”末年度宽口径科研经费总额突破2亿元;拥有发明专利200项以上,专利转化率明显提高。
——力争获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省科学技术奖10项以上;国家级科技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办学支撑条件建设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学校收入持续增长,“十四五”末达到15亿元左右。
——湖光校区全部建成,学校校园总面积达到2500多亩,校舍总面积近13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亿元;图书馆藏书和电子资源较好满足师生工作学习需要。
——校园公共设施和后勤保障服务完善,校园安全技防体系完善,开通“网上办事大厅”,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校园更加优美,建成千套人才公寓,建成“场景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建设一体化”的宜居宜业宜学的现代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