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岭南师范学院迎来了首批返校的186位学生志愿者,其中包括7名响应学校号召的文传学子,他们克服困难回到校园,为校园饭堂防疫工作贡献力量。他们同为17级中本学生,分别是1班的詹丽英、2班的李日莲、3班的余碧桦和周潮海、4班的何逸轩以及6班的杨丽烨和钟威。
不惧路遥返校园,奉献青春担己任
疫情余危犹存,是什么让他们勇敢地踏上归校的路途?詹丽英曾在归与不归中纠结,父母的支持给予她勇气,而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则不断驱使她下定决心。何逸轩则希望自己能不留遗憾,在为防疫工作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能在特殊时期承担责任,回报栽培自己的校园。钟威和杨丽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恰到好处之地,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周潮海和余碧桦都认为“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希望能为学校为学院做点事,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于是他们毅然决定成为返校志愿者。

余碧桦进行体温检测工作

周潮海进行体温复测工作
扎实工作做实事,志愿服务展风貌
“你们都是文传院的代表,要展现属于文传院的风貌。”这句陈凯珍书记和袁文艳老师所说的话一直鼓舞着文传志愿者们。作为文传学院志愿队副队长兼饭堂引导组副队长的何逸轩既要负责每日三次的健康接龙、传达辅导员通知、帮在家学生寄送物品等工作,也要负责对饭堂引导组进行督促到岗、协调班次岗位、维护志愿活动秩序的工作。任务繁琐,但他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克服困难,平衡工作和学习生活,展现党员担当。同样担任饭堂引导组副队长的钟威需要协调90多位组员的学习、生活以及志愿工作的安排。面对人数上的压力,他基于前期的安排设计,在上岗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以期做到安排合理。
作为饭堂引导组组员,詹丽英、李日莲等人的工作是凉茶分发、出入口引导、体温测量和堂内控流。夏日来临,蚊虫肆虐,使他们在工作中饱受“蚊灾”之苦,杨丽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曾经因为久站在太阳底下出现过眩晕的情况。此外由于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和返校人员的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也有所增加,且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要兼顾上课和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但是这些情况最终都被志愿者们克服了,他们表示这离不开同学和师长的理解、包容。而同学们的一声“谢谢”,其实就是对志愿者工作最大的肯定,正是一群有爱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最终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难题。

何逸轩为同学检测体温

杨丽烨进行体温检测工作
志愿路上回忆满,防疫功毕待缓归
李日莲表示学校措施严谨,重视防疫细节,这些都体现在日常的防控行动中。在志愿工作中,学校尽最大可能为在校学生和志愿者提供便利的服务,校内的快递点和超市等都已经开放,指导老师、学院辅导员也为志愿者提供了热忱帮助。无论是老师帮助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向志愿者派发防护用品,还是老师对志愿者的关心问候、及时处理志愿者遇到的麻烦,都是志愿者服务路上弥足珍贵的温暖回忆。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志愿者们最大的感慨就是往日喧嚣热闹的校园多了几分宁静。由于校园的封闭式管理,很多事情他们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完成,很多的困难也只能一个人去克服和平衡。他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宿舍、饭堂和图书馆三点一线,但是志愿者们最终都乐观对待,从另一个角度看,多了几分约束换来的是更多的自律和成长空间。
微光也许不起眼,但汇聚在一起便是璀璨星河。这次防疫志愿工作,让“蓝马甲”成为了校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认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是志愿者们的最大收获。志愿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也会出现一些磕磕绊绊的难题,但志愿者们始终选择用善良和热血去战胜困难。正如杨丽烨所说:“为同学们服务不一定要做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志愿者们都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与同学们重逢于美丽的校园。

李日莲在饭堂出入口引流

钟威分发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