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18“三下乡”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我校学子情系乡村儿童 用爱支教筑梦萌芽

发布日期:2022-05-04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你想不想爸爸妈妈呀?”

“有点。”孩子低下头。

这是岭南师范学院“萌芽”社会实践队小老师在进行家访时,与留守儿童小婷的对话。

“那下次妈妈回来了,我们告诉她小婷很想她,想让她多陪陪小婷好不好?”

孩子没有说话。

聚焦乡村儿童细微现象  发现乡村儿童普遍问题

支教课堂上,湛江大学生许慧珍发现班上的小豪、小华——一对双胞胎兄弟性格及其内向,在班上存在感较低。除了兄弟二人,他们极少与别的同学互相交流。上课时,弟弟小华还会站起来,频频问哥哥他不会的问题。武术课上,弟弟总是蹲在一边,在老师督促下,他才会加入同学们一起学习五步拳。

小琪也是“萌芽”一班的孩子,与小豪、小华不同,她很聪明,过度活泼,但不怎么听话,有时还会拍桌子发脾气,老师也劝不住。

支教地点位于廉江市石颈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间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皆是附近的乡村儿童。为了了解小豪、小华和小琪细微表现背后的原因,许慧珍决定和其他老师进行家访。

七月乡间路崎崎岖岖,起伏不平,一行人走了一程又一程进行家访,为孩子萌芽生长扫清障碍。小豪、小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安全起见,他们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房租费用父亲付,但爷爷要负担每月生活费。小琪的妈妈在家附近的超市打工,爸爸远在佛山打工,平时都是和哥哥妹妹弟弟一起玩。

石颈中心小学校长林海峰介绍道,这就是当地乡村儿童的现状,一部分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陪伴,成为留守儿童;一部分家长在附近打工,只有夜晚才有空陪伴孩子。缺乏父母陪伴、性格内向或过分活泼、不听话、成绩不太好、缺乏对外界的认知了解,是当地乡村儿童的普遍特征。

支教课堂对焦现存问题  助力乡村幼苗健康萌芽

成长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出现问题时,总需要人帮忙解决,为小树苗成长提供荫庇。“小豪、小华比较内向,我们开设了诗歌朗诵兴趣班,提供一个让他们大声说话的平台。”实践队支教组组长严义友介绍道。为了帮助不同性格的孩子克服性格弱点,支教组设计了不同的课程,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今天的语文课给他们讲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与风俗,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努力读书,走向更好的地方。”队员许晖怡说。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孩子们都被各地的图片吸引了。

有些孩子过于内向,不太爱运动,经过商讨,支教组开设武术、足球课程,队员带领孩子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在操场、草场中寻找童年的欢乐。

“我今天特意请了假来参加这个活动的,这里之前从来没有举办过这种活动。”小景的妈妈开心地说。了解你到当地的孩子普遍缺少父母的陪伴,支教组专门协同特色活动组举办了一场亲子游园活动,为孩子和父母增进感情提供机会。

“妈妈我们去玩这个!”一个孩子拉着自己的妈妈向游戏队伍里挤去。“双人夹球”项目是最受家长和孩子欢迎的项目,参赛的队伍排起了长龙。亲子两人要互相背对背扣住手臂,夹着一个足球努力向前跑去,绕过障碍抵达终点。“这个游戏真的挺好玩的,孩子笑得特别开心。”一位参赛的家长笑着说,“平时我工作忙,总是没空陪伴孩子,借此机会也可以增进我们的感情。”“我觉得孩子和我更亲近了。”小伟的妈妈主动告诉我们。

下乡学子课余身体力行  用爱陪伴呵护儿童成长

“萌芽加油!”“拦住萌芽!”篮球场上,加油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实践队与石颈中心小学孩子的篮球友谊赛正值白热化。

了解到白天孩子们父母多数不在家,为了给孩子们欢乐充实的暑假,实践队队员身体力行,课余时间也用心用爱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培养他们的特殊兴趣。

“老师,我以后要做一个摄影师,记录下美好的画面。”小林认真地说,“像你一样。”因为孩子对相机很感兴趣,调研组组长刘德生在课余时间与孩子相约,教授基本摄影知识。每天晚饭后,刘德生拿着相机,在晚风落日下,教着孩子如何摄影、如何构图、如何按下快门,感受身边一点一滴的美。“孩子拍的图片有一些特别有韵味,比我们拍的都好。”刘德生说,“孩子天生有创造力,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工具。”

“我要找毛头怪玩!”支教组组员被称作“孩子王”,孩子都很喜欢围着他,拉着他玩各种游戏。副队关锦洵常在饭前带着孩子骑自行车,在空旷的操场上,数名孩子跟着她,自行车浩浩荡荡,组成暑期一道亮丽风景线。

孩子们也喜欢支教的老师。有孩子特意把家里种的龙眼带来学校给老师;小彪专门摘了两个小杨桃,分给教过他的老师;小林还专门拿了一本图画本,要留下老师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师生之间感情在渐渐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老师走访学生家庭(刘德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