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收集到这个数据,我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广东岭南师范学院“萌芽”社会实践队调研组组长刘德生仔细看着电脑,分析着数据,一边对着组员说。
“我们再联系一下小学的校长,看看明天能不能和他访谈,”刘德生说,“再核实一下数据,确保每一个数据都是真实的。”
结合时代要求调研 发现乡村教育的两公里距离
5月初,调研组接到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课题,决定前往下乡地点——廉江市石颈镇实地踩点,了解当地情况,确定调研方向。
“当时我们初步拟定着手调研经济的精准扶贫。”回想起初期的调研之路,刘德生陷入沉思,“但是当我们实地了解之后,发现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还是教育的不发达。”
2月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强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教育是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动力之一,”刘德生说。他认为,只有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能量。这一理论,同样适应于乡村教育。
踩点过程中,当地两间小学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两间小学现实地理位置间隔不足两公里,但在学校硬件设施、教师资历、学生来源以及统考成绩等方面却有着显著的差距。
结合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调研组当机立断,改变调研方向,从经济精准扶贫转向教育精准扶贫,试图找出乡村教育两公里差异的背后原因、具体情况。
确定方向展开行动 访校长采数据调研人在路上
7月中旬,“萌芽”实践队一行39人抵达廉江石颈中心小学,开始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支教之旅。与此同时,调研组也开始根据调研方向展开具体行动,为推进乡村教育公平奔走。
乡间小路泥泞崎岖,这里的语言也不算熟悉。调研组组员常常在早上就出发,下午才回来。“我们走访当地的两间小学,访谈了在学校里就读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得到了很多信息。”刘德生的脸上疲惫难掩,但是还是带着欣喜之色,“我们以石颈中心小学为基地,主要走访采集当地两公里差距的那两间小学,想以他们为典型案例,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更详细了解当地小升初统考数据和当地教学水平,调研组约谈了石颈中心小学校长林海锋,展开了一小时的访谈,获得了详细的资料,也为将来调研论文写作和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保障。
调研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其中崎岖难免。为了更了解一间小学的具体情况,刘德生记下学校校长的电话,并打电话试图与校长进行电话访谈,但被对方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那时候的心情是很沮丧的,”他坦言,“幸好有从村民访谈等其他途径了解该校的整体情况,不然影响到后期工作就不好了。”
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促教育公平显当代学子情怀
“萌芽”新闻组和调研组的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调研回来,总能看见他们伏案工作,分析数据,电脑的荧光反映在脸上,显出专注的神色。
“我刚刚写好了论文的框架,”刘德生说,“预计论文几天之内就能完成了。”他目不转睛看着电脑,一旁,调研组组员戴宇颖正在整理着今天校长访谈的记录,调研组组员潘秋琼则在写着明天和家长访谈需要的问题。
“除了撰写论文,我更想找出两所学校差异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针对产生的影响寻找解决办法,通过缩减教育差异,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刘德生说道。此外,他还希望通过比较乡镇内部教育差异,从而以小见大,为透析城乡教育差异提供视角,同时准确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为乡村教育振兴献言献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代大学生聚焦乡村教育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正是当代学子家国情怀,放眼国家,放眼未来的最好体现。

队员四处走访(刘德生摄)

访谈校长(杨斯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