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17金笔岭师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张佩欣:在记者团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发布日期:2018-05-12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张佩欣,先后在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和新媒体中心工作,曾加入广东高校传媒联盟,曾在湛江晚报实习。撰写的新闻稿曾在新华网、光明网、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岭师新闻网等校内外媒体平台发表,撰写的推文在广东高校传媒联盟、岭南师范学院、15人文小窝等公众号平台发布。谈及这些,她觉得都是因为遇见校新闻中心,才让她遇见了一个有更多可能性的自己。

写稿:想成为像团长姚炜菁一样的人

“两年前我大一,那时候刚刚进入记者团,我参加了第一届‘我为岭师代言’,那个时候看到炜菁师姐站在台上,拿到了全校唯一一个的‘金笔奖’,我就告诉自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像炜菁师姐一样的人。”两年后的今天,张佩欣实现了她的诺言,成为了金笔岭师十佳新媒体创作的获奖者之一。谈及拿到这个奖,张佩欣觉得是意外收获,就像她当初进入校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一样,也是一个意外。

大一时候的张佩欣,因为喜欢写作,便进了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张佩欣说刚开始写稿的时候,第一次接任务写的是社团活动,后来师姐说稿子发表了让她去岭师新闻网看的时候,她觉得很失落,因为她写的稿子,几乎被改得完全不像是自己的。师姐告诉她一开始写不好很正常,多写多改就会进步,之后张佩欣就更加认真的去学习跟钻研写稿。

张佩欣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开始写会议稿,怕写不好,有一次去记录年会,她认真听了整个下午,回来整理笔记,怕错漏了重要信息,又把三四个小时的录音听了一遍。“刚开始写稿的时候经常是这样,在会上认真听几个小时,回来又把录音听了一遍,常常在电脑前坐到深夜,挺辛苦的,可是看到稿子登出了就觉得很欣慰。”后来写多了各种类型的新闻稿,张佩欣学会了掌握活动的信息重点与速记,能更快速的完成一篇新闻稿,她觉得这是稿子写多了的经验。

新媒体创作:讲好岭师故事

而从采编部转入新媒体中心,张佩欣说是一个机缘巧合,有一次新媒体中心的师兄让她帮忙给一篇推文配文字,后来推文发表了,师兄转发给她看。“那篇推文我印象很深刻,是岭师下雪了的照片,那个时候觉得很神奇,没想到还能这样写新闻,新媒体很活泼,不像新闻稿比较传统。”张佩欣由此对新媒体创作萌生了兴趣,在大一第二学期,她转进了新媒体中心。张佩欣说那个时候虽然对新媒体很感兴趣,但是其实不知道新媒体是什么,就知道是写推文。

新媒体比起传统媒体更活泼生动,有更多种演绎方式,但是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跟经历。张佩欣说刚加入新媒体中心的时候,官微起步不久,大家为了做好这个公众号,每周开一次例会,而校宣传部的关天冲老师和梁燕飞老师,也经常到例会和大家一起讨论专题。为了写好推文稿,张佩欣经常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出去采访收集信息,在其他舍友都睡着的午夜里,她经常还借着微弱的灯光敲打键盘修改稿件。稿子一次次被退回,她便一次次的重新采访跟修改,直到达标可以发表为止。有时候朋友约她出去逛街聚会,她经常是回答:“没空,抱歉我手头还有一篇稿。”“有一段时间还被舍友嘲笑,说我不是在宿舍写稿,就是在去写稿的路上,就是我的生活除了学习,几乎是围绕着撰写推文。”张佩欣笑着回忆到。张佩欣说关天冲和梁燕飞老师也很严格,审核推文的时候经常细细推敲,有的时候因为一点细节需要反复修改多次。“很感谢这两个老师,没有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今天的我。”张佩欣说。

比起撰写推文,编辑也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工作。“有的时候为了编好一篇推文,下午下课放学回来一直在电脑前盯到深夜,字号、间隔、样式、颜色,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去细细推敲。”因为有在采编部撰写新闻稿的经验,所以在新媒体中心,张佩欣也很快成长起来,从一名对公众号一无所知的小白,成为一个熟悉官微官博运营的学生媒体人。她说在这期间,除了自己学到的新媒体知识,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中心对待工作的细心与严谨,那种对校媒全力以赴的热情氛围,更是影响了她。“梁燕飞老师,为了一个专题和其他学生记者在办公室熬夜通宵,大家在岭师迎新的时候凌晨四点起床去火车站现场采访。”她说在这种氛围里,每个人都会为了写好岭师故事而用心的做好,不只是把新媒体当做一份工作。

“岭南师范学院”官方微信里的每一条推文,每一个专题,都饱含了选题角度的考虑,老师的指导,记者们采访、拍摄,修图的辛苦,值班编辑用心的编送。“在这里你看着自己努力的每一条推文,成功发布的那种喜悦,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张佩欣觉得做校媒人,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写稿技巧和公众号运营这些经验,她觉得她这两年成长最大的是视野,因为校媒人这个平台,学生记者这个身份,她接触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跟老师,她觉得这些人就像是一个发光体,会让自己忍不住想去靠近。“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写好新闻稿,运营好微信公众号,不仅仅需要一支妙笔,更需要一种对集体,学校,社会负责任的“道义”精神。写新闻稿是“苦差事”,但热爱与追求,是搞好校新闻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张佩欣说:“因为遇见校新闻中心,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张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