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强, 16级音乐表演系学生,现任大学生记者团视听中心副部长,首届“金笔岭师”十佳新闻影像获得者。阳光,帅气,开朗是他给予笔者的第一印象。
喜欢音乐,喜欢构思,不拘泥传统思维,向往多元化影像表达与校园媒体宣传的文化思考。从剧本到视频剪辑,探索每一个镜头背后的灵魂,追求每一次视频成果的反响与总结反思。“唯有影像才能还原最真实的世界,影像是有灵魂的。”沈炳强认真的说道。
因为喜欢,所以不惧挫折
2016年9月,怀揣对视频剪辑的热爱,想在真实的新闻影像中见证学校的发展与变化,看到时间与人的改变,沈炳强毫不犹豫去面试了大学生记者团,最后如愿成为一名学生记者,负责视频拍摄和影视后期制作工作。
“刚进部门那会,要是没有师兄师姐们的耐心指导与信任,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很稳的摄像记者。”记者没有搭话,沈炳强似乎陷入了一段很深刻的回忆中。“我想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想要在镜头后面寻找未知的挑战,经历未知的生活。”
第一次出任务,听着圆桌论坛上的学者们在为“如何建设新师范”议题不断进行思想碰撞时,沈炳强抬着沉重的机器手却不自然地颤抖;寝室里,看着高深的影视编辑软件却不知道从何下手;看着别人的视频花样百出,也在懊恼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做出这样子的特效。
“但我不想放弃,更不愿放弃!”凭借这这一股倔劲以及对视频剪辑的喜爱,沈炳强开始了漫长的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摸索道路。技术的进步需要静心专研,更不乏实战经验。无论是在雷阳广场,音乐厅,国际会议厅还是田径场,只要有拍摄任务,沈炳强都会在活动现场拍摄,而自己的现场的把控和协调能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得到锻炼。
正是这种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不惧怕挑战的态度让他迅速成长了起来。在挫折与挑战中不断尝试,沈炳强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与作为学生记者的责任。“我要用手中的摄像机传递最真实、最温情的故事,传递岭师好声音。”
勇于挑战,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017年2月,沈炳强与部门师兄师姐一起筹划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两周年系列活动,而他自己主要负责宣传视频的构思、拍摄、剪辑系列工作。
“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有过犹豫的念头。”作为一名新记者,虽然在平日里刻苦学习,虚心向师兄师姐请教影视制作上的一些问题,但沈炳强还是觉得自己的水平无法担此重任。
影像理想,实干坚持精神以及老师、师兄师姐的鼓励与信任给了他信心。两个月的时间,他的生活常态就是开会讨论,策划方案,编曲。为了带给大家更好的作品,沈炳强和同事们又一次次否掉之前的编曲,重新策划;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复拍摄十几次;为了一个画面色彩的协调性,熬夜反复去换色调色……。
创造更多可能性,需要永远充满热情,不惧困难。为了这个视频,沈炳强不停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的影视后期制作知识,通过实际操作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而最大的压力莫过于MV将近完成之时,由于对岭师版《成都》的活动策划的保密性不够,创意一度被人窃取。此时的沈炳强并没有因此沮丧和迷茫,而是摆正了心态,一遍遍修改视频,去尝试用更多新的东西,更好地展现学校的人文风采。
因为用心,所以收获颇丰。岭师版《成都》在校内外,甚至在广东省高校内引起高度的关注。
从心出发,从新出发
官微两周年的时候,指导老师的日夜陪伴和团队伙伴的一同奋斗的经历让他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我很喜欢这里,这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更是督促我不断成长的地方。”
“做有底蕴的影像记者,拍最真实的视频。”沈炳强一直都相信勤能补拙,从不断的影像拍摄和后期制作的任务中,每一次都会学到新的东西,而这份求知的欲望正是支持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其实,在我看来新闻是通过真实的视频画面去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引起更多的关注。一个活动通过视频后期制作的点缀再呈现出来,则犹如画龙点睛,更会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大学生记者团视听中心的副部长,影像记者沈炳强更成稳了,也更忙了。据透露,“金笔岭师”活动结束后,沈炳强就要投入到活动颁奖宣传视频以及策划官微三周年的策划活动中去了。
如今的沈炳强不再是那个手握摄像机会发抖的新记者了,他站在新的路口上去尝试新的挑战。此刻的他带着装有AE、PR、Ps的电脑忘掉过去所拥有过的名或荣誉,再度轻装上阵。

沈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