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苦、有乐、有声、有色。”谈及在信息工程学院宣传工作委员会新闻部工作的一年多的时光,现任新闻部部长陈冠文这样评价他经历的由生涩到成熟,由幼稚到理智的过程。
苦与乐——“越是不被看好,越要做得更好”
陈冠文加入新闻部的初衷,一是想锻炼写作水平,二是想圆自己曾经的记者梦。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加入新闻部时,他所写出来的新闻稿常出现要素不齐、缺重点等问题,不时会被老师大幅修改。“那个时候,因为不被看好,我的内心是比较心灰意冷的。但越是不被看好,越要做得更好,我的热情没那么容易被浇灭。”在后来面对采写“信息工程学院男篮蝉联‘三好杯’冠军”的新闻任务时,他在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面对快节奏的比赛和现场复杂的情况时,他能在短时间内梳理好数据并写好新闻稿。在质量和时效性上都比之前要做得更好,得到了信息学院宣委指导老师屈志奋老师的肯定。
在发表《信息工程学院男篮蝉联“三好杯”冠军》新闻后,他将优衣库社长柳井正的“今日事今日做,是干活儿;明日事今日做,才是工作。”作为座右铭,对新闻工作的热情比以往更为高涨。怀着这股热情,陈冠文全面地去自学了《新闻写作基础》、《新闻采访技巧》、《新闻标题创作》等新闻知识,以提供新闻素养。后来连续发表的两篇新闻稿——《考研路上,信息学子不孤单》、《信息学院举办雅艺节暨三笔字绘画大赛颁奖晚会》,稿件质量更进一步,并再次得到了屈志奋老师的赞许。
此后,他保持阅读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国、市、校级新闻媒体平台的作品的习惯,从中学习更多的新闻写作技巧。他还定期去阅读《新闻与写作》的期刊和公众号以及“学生记者团”、“媒通社”等公众号,了解更多关于新闻写作的动态,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无论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有保持激情和热情,才能把新闻工作坚持下去,并且做得更好。”他相信,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或许铺满荆棘,但行到水穷处,自有云起。
有声——学生新闻人的“传承情怀”
从一名新闻部干事到一名新闻部部长,陈冠文的角色从原来的“学生通讯员”、“学生记者”转变为“幕后编辑”、“管理者”。这一转变意味着他不仅要写好稿、改好稿,而且还要对部门有一定的建设。
他认为,所谓传承,一是保持对工作制度承接的稳定;二是对工作保持以往的高标准和高水平,减少出错;三是新闻部文化建设的传承。而在传承中改进,则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在工作制度的承接上,他保持以往出任务的流程,并根据特殊情况另行安排。除了日常的接新闻申请任务外,他还开始带领新闻部去更多地发掘学院、学校的新闻热点,为学院的宣传更多有趣的身边事。
新闻部的工作有着较为固定的流程,即安排工作、写稿、上传新闻稿审核这“三点一线”。新闻稿有着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需要新闻基本五要素不能有误,当天的新闻当天出。在符合严谨要求基础上,除了写“倒三角”式的新闻外,他鼓励多尝试新的结构来写作新闻稿。为此,他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就对新闻部的新干事进行统一培训,把他学到的经验分享给新干事们。此外,在新干事出任务或其他干事遇到一些情况复杂多变的新闻任务时,他都会亲自去现场指导他们该如何写作。
在新闻部的文化建设上,他遵循宣委会“开心工作,工作开心”的宗旨,并定期组织外出活动、为部门干事的生日庆祝等活动,增强了新闻部的凝聚力。
有色——工科学子的成长蜕变
在新闻部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陈冠文求真务实,在岭师新闻网、岭师青年网共计发稿49篇,在图读湛江、大学生新闻网、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大学生校内网等校外媒体平台发稿 48篇。并在 2017年9月,被化学化工学院聘请为“湛江市材料研究学会聚鑫新能源科技服务站授牌暨双创培训会”记者。
“如果我仅仅是重复历届的工作,而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那我仅仅是以前老干部的替代品。如果想成为合格的新闻干部,那我就要用新的想法去改进我们的工作。”陈冠文常常会想,他能为新闻部改变什么,为宣委改变什么。
面对未来,他给自己的工作定了小目标:一是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提倡“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他要继续努力学习与锻炼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还将坚持阅读报纸、杂志,做好采访笔记来锻炼写作能力,二是团结同志,乐于助人,顾全大局,在工作中对同事以诚相待,作风正派,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揽功诿过,虚心听取反面意见,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为信息学院宣传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陈冠文一直反复琢磨一位媒体人的一句话: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作为信息工程学院宣委新闻部的一名记者,他始终坚定信念、胸怀大局、心系学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奔跑在新闻采访的路上。他认为,如此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无愧于记者这一称谓。

陈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