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你的时候,你在写稿;看不见你的时候,你在出任务。”这是杨韵的舍友对她的印象。作为现任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副部长,杨韵比之前更加忙碌了,带新干,改稿子,她现在做着去年师兄师姐为她干的事情。在任务空隙,记者走入了她的学生记者生活。
踏实工作,文笔显风采
文字记者,是大学生记者团的通讯录中对于杨韵的标签。从2016年10月加入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开始,杨韵便踏上了文字记者的工作征途。加入伊始,文笔优美谧柔且专业为中文系的她选择在文艺副刊部,参与校报第四版的征稿与选稿工作。“能为校报注入浓浓的文学气息,我感到十分自豪!”杨韵如此看待自己在文艺副刊部的工作。除了征稿选稿,她还积极撰写稿件,为学校新闻文化网提供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她的文笔清新隽永,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此外,她还在《惠阳日报》文艺副刊版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多篇。“中本班的文艺范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作为同班同学,记者团视听中心的李志滨对她如此评价。
加入伊始,她虽在文艺副刊部工作,但是她深刻记住了师兄师姐的一句话“文字记者是一家。”除了完成好文艺副刊部的工作,她还积极承担学校新闻写作任务,她先后参与了海峡两岸特教论坛、中白哲学中心成立等重大活动报道,还承担外宾来访、校内重要会议等新闻任务。先后在《岭南师院报》、岭师新闻文化网等发表新闻30余篇,不少稿件还被《湛江日报》、《湛江晚报》采用。时任采编部部长的姚家豪对杨韵称赞道:“虽不在采编部,但却比采编部的记者出稿更多、质量更优,是文字记者中的凤毛麟角。”
她从文学转型新闻,而在大二,她成功当选采编部副部长。意味她从普通记者转型学生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她将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向“新记”传授,并利用每一次任务,在实践中向新记者讲解新闻采访写作的基础和技巧,带领“新记”出色完成了校运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培训班等任务,并配合团长和部长工作,将采编部这支队伍打造成“能战斗擅写稿”的队伍,得到了师兄师姐的一致肯定。
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笔下的新闻才有生命力。”对于杨韵来说,了解时事政策、拓宽新闻视野与提升新闻素养的方式就是每天关注并浏览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 vista看天下与中国青年报等优秀媒体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学习学生记者团、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等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积极参与全国媒体线上交流会,向《中国青年报》、《赣南日报》、《湛江晚报》等报社的资深记者讨教,学习他们捕捉新闻点、采访与写稿的窍门。此外,杨韵还勤于对比自己写的初稿与最终成稿,对比其他优秀的作品,反复学习提升自己。“‘好学、勤思、多问、常练’是全面提升新闻素养的法宝,也是达成写出好新闻目标的唯一途径。”
“采访是采编的基础,没有素材的新闻只是一具空壳。”作为文字记者期间,杨韵曾采访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艺术家梁东兴,学校裴树海与郑光华等老教授;学校保卫处程子建处长等领导;外国留学生维也纳与最小新生陈竹帷等同龄人。面对老年人、领导、外国人、同龄人等不同群体,杨韵都会采用不同的角度切入采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意味着要有不同的采访技巧。”她针对不同人群,转换不同身份,让采访对象肯说话,有话说。注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杨韵采访的另一大心得,她事先将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采访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此次新闻的预期效果梳理清晰,预估采访对象的回答,将新闻的主动性掌握在记者自己手中。“这样既能做到不使采访对象局限于记者的思维,又能防止采访过度偏离主题或无话可说的情况发生。”在她的努力下,她采写的多篇人物通讯先后发表在中国青年网、《岭南师院报》、《湛江晚报》上。
不忘初心,锤炼更好的自己
作为党委宣传部的学生记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杨韵来说别有意味。“讲好岭师故事,传递岭师好声音。”一直是杨韵心中的始终不变的任务、责任与使命。她为学校的舆论与宣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7年12月11日,学校计划在当天进行清理校园电动车的整改行动,此次整改行动会打乱部分学生的出行安排,甚至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不满甚至是引发不良舆论。她及时采发了《学校清理校园电动车,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报道,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和恰当用语,强调学生已经遭受的人身与财产损失,阐明学校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所采取措施的原因,有效解答了广大学生对于学校清理电动车举动的疑惑,达到了释疑解惑,以正视听的效果。并补充说明校园车将从现有两辆增至七辆,展现了学校切实为学生着想,方便学生的意愿。
融媒体全媒体的浪潮正在掀起新一轮的记者转型,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杨韵也认识到必须顺应时代,提高自身能力。针对不同的发稿渠道,她仔细把握,使稿件能够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她所采发的稿件实现了一稿多平台,一稿多渠道发布,先后在《岭南师院报》、岭师新闻文化网、岭南师范学院官方微信发表,形式多样,传播效果得到了凸显。此外,她还作为编辑部成员,负责学校新闻文化网的运营工作以及《岭南师院报》校对工作,先后编审稿件一百余条。
“记者团是发现自我的平台,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在记者团,杨韵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激发了她从前未能发现的潜能,甚至改变了自身的职业规划。杨韵表示,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不足有待改善,“我会更努力地‘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杨韵坚定地说道。

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