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梅
“岭之南,师之范”的草坪前,还没到约定的采访时间,尽管记者已经提前到来,但在记者来到之前,作为受访者的李少梅早已到达约定地点。在聊天中得知,原来是在 3年的学生记者工作中,她养成了提早到达会场或者与受访人相约的地点这个习惯。
“因为学生记者这个身份,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人,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自己会因为学生记者的身份成为别人的受访人。”话题开始前,李少梅依旧觉得有点不可置信。
初遇
“平时我也会经常写点儿自己想写的东西,那不是什么严格意义上写作,也不是日记,更多的是生活点滴的感受的记录,但那是让我静心很舒服的。”李少梅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古诗文的女孩,她觉得这些源远流长的汉字有一种很奇特魅力,总是吸引着她去看,看了之后也会不经意地吸引她去写。
2015年秋天,同许多大一新生一样,刚进大学校门的她,也希望加入一个机构或者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活并锻炼自己,她把所有发来的招新传单进行分类,而记者团是她收到的最早的第一批传单里唯一一个以写东西为主的。但是她发现错过了初试的时间,最终通过通过提交两篇限定题材的文章换得了复试的机会,并顺利通过复试,如愿成为了一名学生记者。
“刚开始在记者团,跟着师兄师姐出任务回来写稿子,和最终使用的稿子一对比,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写的文字基本上不怎么会被采用,真的很受打击。”李少梅坦言,刚开始出任务的时候,很快就能意识到自己水平的不足,每一次写的稿件都会被修改到“面目全非”,自己原本的随笔化写东西的方式完全不能用在这里。
成长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学生记者,没有新闻专业素养的帮助,也没有在这方面比别人厉害的技巧和笔头能力,李少梅在学生记者的路上走得颇为吃力。
曾经试过因为写稿子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总结领导会议上的讲话,新闻写得存在漏洞,而被领导亲自联系修改稿件。“这是我在记者团犯过的最大的失误,我差点以为我要离开记者团,不能再当学生记者了,黄达海副书记却只字不提我的不好,还一直在安慰鼓励我继续努力,慢慢成长。”
李少梅用手指拨弄青草笑着分享着她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我当时眼泪突然之间就控制不住了,拿着手机心里就决定了要认真学,好好写,不辜负自己进来的初衷,不辜负师长们的信任和帮助。”
从那次以后,她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都把自己的初稿和发布出来的定稿作对比,观察哪些地方被修改,分析被修改后和修改前的不同效果。如今,她在写稿上已经慢慢地成长了起来,也尝试了更多种形式的稿件写作。
蜕变
“学生记者这个队伍是个神奇的队伍,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优秀的伙伴一直在努力着。”她说,因为她自己不够专业,存在很多不足,而她身边有许多榜样,所以她能够不停地在身边人的身上汲取学习前进的动力,争取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为了提升她自己的技能,她参加今日头条旗下的头条学院举办的“新媒体训练营”,并坚持认真完成了历时大半年的学习,通过了各阶段的实战考核,顺利毕业。2017年8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今日头条华北SMB增值优化师实习生免笔试内推面试的机会。
作为学生记者,她经常奔走学校新闻一线,采访,写稿,编稿,选稿成了她大学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三年来,她努力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文字应用能力,编发各类稿件近1000篇,累计字数约70万字。2017年11月,她作为文字记者被选派跟随学校“挑战杯”参赛队伍奔赴上海参与新闻报道工作。
回顾当学生记者的三年时间,李少梅以一个法学生的身份在学生记者的路上越走越远,先后担任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记者团专题部副部长、专题部部长、新闻网编辑、副团长兼视觉中心部长、省厅网编辑和《岭南师院报》助理编辑。
未来
“我喜欢尝试新的事物,也相信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在努力的人,既然自己并没有比别人厉害,那就要用努力去弥补了。”所以对于这一非她专业的“兴趣爱好”,李少梅一直在努力的路上奋步前行。
在“新媒体训练营”结束后,她先后尝试参与运营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和网易号等新媒体平台,也尝试学习各种文字的新闻编辑,尝试外媒新闻的写作。她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的新闻的写作,学会她的老师希望她能做到的把新闻写的有故事性一点,“活”一点的方法,挣脱写新闻缺乏活力的枷锁。
被问及现在在媒体方面花费这么多心思,是否将来打算放弃法学转行时,李少梅看着“岭之南,师之范”前的路说:“就算未来不从事新闻工作,现在也依旧可以努力呀,用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不悔校媒人,不忘新闻情。”李少梅告诉记者,她离师长们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仍然需要努力。她表示,在未来还是想做一名法律工作者。她坚信,尽管以后不会从事新闻工作,这段学生记者时期的成长经历,会成为她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她相信,在当学生记者养成的好习惯,会让她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