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家豪
深夜,当所有人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姚家豪还在电脑前仔细琢磨着手上的稿件。尽管双眼早已疲惫不堪,但为了按时把当天的稿件写完、写好,他常常对自己说:“再熬一会,一会就好!”然而,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后,他仍坐在那里,一字一句地修改着稿件……
姚家豪,现任大学生记者团团长、首席记者。三年来,他一直在“路上”奔跑并思考着:如何当好一名学生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笔讲好岭师故事、传递岭师好声音?
勤写善思,以勤补拙
“从小仰望记者,是因为他有着‘无冕之王’的称谓,更是因为记者还有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概。”姚家豪从小喜欢新闻,大学读新闻专业是缘于对广电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大一时,姚家豪加入了两个校级机构,既在校团委雷阳学子编辑部当 DV记者,又在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当文字记者。“其实,相对于文字记者,我更偏好影视和摄像,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好,不怎么喜欢文字,语文基础一直都比较差。”姚家豪说,当初加入记者团当文字记者是因为想在这里锻炼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但没想到自己慢慢地喜欢上了新闻写作,一写就是三年。
刚刚进入大学生记者团的姚家豪认为,只有勤写善思才能把写作的短板补上。“文字功底差,没有别人聪慧,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跟别人比,但我没有想太多的东西,只想着怎样写好一篇新闻稿、怎样做好一次采访,希望能以勤补拙。”很多时候他一坐一写便是四五个小时,将稿子写到自己最满意的地步。虽然到最后还是被老师改得“血肉模糊”,但他也不灰心不气馁,细心地对比、分析、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篇篇如此。
“我深深地感受到当学生记者的不容易,没有不畏艰辛敢于吃苦和奉献精神的话,是当不好学生记者的。”姚家豪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蚊虫围攻的夏季黑夜中、在饥寒交迫的冬季寒夜里熬夜整理录音、写稿,想不起多少次缺席了班级的集体活动等等。“当初选择要当学生记者的时候就知道是要吃苦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坚定地说道。
慢慢地,他从大一至今共撰写了一百多篇新闻稿,见证了自己的稿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除了出任务写新闻稿外,姚家豪平时也会写日记、散文等等,保持写作的感觉。在每次采访前,他都要做足了事前准备和采访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思路要清晰。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思想的新闻记者,善于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善于思考与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并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
“学生记者,要勤写善思才能进步快。”姚家豪说。学校新闻中心的老师也称赞他是一个肯写、肯干、敢担当的学生记者。
“喜欢新闻写作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当一名学生记者,用自己的笔讲好岭师故事,传播正能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且写作可以让一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享受内心平静的快乐。”姚家豪还说。
在老师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姚家豪的新闻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所发稿件的平台要来越高。大二第一学期,姚家豪成功当选为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部长,从一名普通学生记者,转变成为这支队伍的领头人。这,又开始了他学生记者生涯的新一段征程。
以身作则,榜样引领
采编部是记者团的灵魂部门。成为部长以后的姚家豪,深知自身责任之重大。选择了当部长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与奉献,这也是要当干部的初心。“从我当上采编部部长以后,我不再是我自己个人的奋斗,而是带着一群人奋斗。都说提升自身很容易,教好别人很难。我要带好部门的成员,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引领。”
虽然说难度大,但是姚家豪没有知难而退。为了提高记者们的写作能力,在任务安排时,他有意识地尽可能让每一位记者有机会参加任务,获得写作机会。任务完成后,他会亲自与记者交流讨论,指出写稿存在的问题,一起分析原因。他总结道:“每次出完任务后,都应该仔细阅读发布以后的稿件,仔细比较自己所写的和老师修改过后的之间的不同,从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除了个体指导,他利用空闲时间,定期举行培训会,集中培训,详细讲解各种问题。在他的努力下,采编部整支队伍写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看到部员们的稿子越来越少被修改,他感到非常高兴:“少见一些像我以前被改到“血肉模糊”的稿子,我更加感到骄傲。”
新闻讲究速度和效率,身处校园新闻最前沿的姚家豪深知,每一个任务完成后,除了稿件的质量,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尽快发出稿件,提高发稿效率。为此,每次他出完任务后,顾不上吃饭和睡觉,马不停蹄地转入写作状态。当舍友呼呼大睡时,他仍在台灯下写稿。成为部长后,也依旧如此。记者团的记者们都知道,姚家豪的发稿速度是惊人的快。也正是在他的榜样示范下,很多记者不断提高发稿效率,很多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质量很高的稿件,全部门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姚家豪认为,做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别人。其实这个过程也是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的好机会,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惰性,当你扛起了责任,你的内心就不允许你懒惰。
全面发展,质的飞跃
在他的带领下,采编部队伍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经过竞选,大三第一学期,他成功当选为记者团团长。从部长到团长,身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对他的要求。“以前管一个部门,摊子小,各样工作都熟悉;现在管全团,摊子大,部门工作跨度大,不少东西我还不了解,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上任伊始,每一个部门的例会都去参加,逐步了解了各个部门的工作。
他意识到,自身是广电专业出身,并且在大一时曾做过DV记者,很多方面他都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做更多事情。于是,当视听中心人手不够时,他充当 了摄像记者,当没有摄影记者时,他拿起相机充当起摄影记者……全能型记者称号对姚家豪来说毫不为过。
全面发展下,他的专业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就在这两年里,他先后在中新网发稿两次,实现了国家级媒体发稿“零的突破”。通讯、侧记、综述等等文体都难不倒他,校报头条上总能看见他的名字。他的写稿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记者团里,团员们都昵称姚家豪为“老大”,看似距离很远,实则姚家豪与团员们打成一片。团内有记者有困难时,他也会主动帮忙。除了工作,在生活上,在流感高发时期,他不忘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大家都认为他是一名“暖男团长”。
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主持制定了大学生记者团绩效考核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记者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他的科学管理和人格魅力下,全团工作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团队建设也取得了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无论姚家豪是当一名普通的文字记者,还是现今当干部,他一直坚持着他的初心。他总结道这三年学生记者生涯是:“不忘初心,方有如今。”